书策重翻架上尘,两年多负病中春。
手将笔试初知健,心与盘铭几见新。
方得养亲真爱日,未成报国敢轻身。
冉泾门巷深如许,击节高歌不和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内容。
“书院新成再用前韵”:指作者再次来到这新建的书院。“重翻”指多次翻阅,“尘”意为尘埃。此句意为重新翻阅书架上的书稿,两年多来一直负病在身的诗人,终于又来到了书院,心情十分激动。
“手将笔笔试初知健”,此句意为手拿笔杆,开始书写,感到身体很健康(有精神)。“试”“知”是关键词,“试”为尝试,试探之意;“知”为知晓,了解之意。
“心与盘铭几见新”:此句意为心中像盘古开天辟地一样,历经磨难后,又见到了一个新的天地。“盘”为盘古,“铭”即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比喻志向、抱负、理想等。
“方得养亲真爱日,未成报国敢轻身”:此句意为刚刚能够尽孝养亲的时候,却不敢轻易离开去报效国家。“方”为刚刚;“得”为得到;“养亲”指孝顺父母,尽孝道;“爱日”意谓珍惜时光。“报国”即为国家服务。
“冉泾门巷深如许,击节高歌不和人”:此句意为冉家门前的道路很深,我不禁高声歌唱,歌声响亮而激昂。“冉泾门”即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深”意为深远,此句意为道路深邃,曲折幽长。“击节高歌”指边走边唱。
【答案】
译文:
书架上尘封的书卷被重新翻开了,两年多来一直负病在身的诗人,终于又来到了书院,心情十分激动。手拿起笔杆,开始书写,感到身体很健康(有精神)。心中像盘古开天辟地一样,历经磨难后,又见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刚刚能够尽孝养亲的时候,却不敢轻易离开去报效国家。冉泾门门前的道路很深,我不禁高声歌唱,歌声响亮而激昂。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九月十五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途经金陵时所作。
首联起笔点明自己来到书院的目的:“书策重翻架上尘”。这是说自己重读了架上尘封已久的书籍,感慨颇多。“重”字写出了时间的久远。书架上的尘封旧书被重新翻开,说明他已久未读书。苏轼虽饱学之士,但身处逆境,仍不能忘情于学问,可见其好学之心之切。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其中饱含着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和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颔联承上启下,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手将笔笔试初知健”,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却能提笔书写,感到身体还很好。“试”在这里是试探之意,表明尽管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仍然坚持读书习文,没有因为年老体弱就放弃自己的爱好。“知健”则是指通过写诗来检验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颈联进一步描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心与盘古并天地,至今尚觉有新功。”“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大神,据说他开天辟地,造人立业,使世界从此有了生命。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同时,这句诗还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他曾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尾联直接抒情:“方得养亲真爱日,未成报国敢轻身。”意思是说,刚刚能够尽孝养亲的时候,却不敢轻易离开去报效国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和担当的态度。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头脑。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正是他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现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不仅是一首抒怀之作,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