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金溪十载馀,郊斋犹忆识荆初。
吟诗坛远旗频偃,执法台高席屡虚。
闽峤衣冠千里梦,蜀川兵革几封书。
花篱竹径寻常地,惭愧先生问卜居。
【解析】
此为酬答诗,应是诗人对朋友的答谢之作。首联即景抒情,写与见素先生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颔联以“旌”“席”两字起兴,言自己虽在执法台高高的官阶上,但无权无势,只能虚位待贤,而见素先生却能任用贤才,使法纪严明,国泰民安。颈联写友人远涉闽峤,万里梦寻,蜀地兵革未息,书信频频。尾联写自己愧对见素先生的好意,不敢问卜居之所。
【答案】
①一别金溪十载馀(十年):指自元和三年(808)诗人离开长安以来,已过十年。②郊斋犹忆识荆初(郊外之斋):指诗人初离京时,曾向见素先生借住郊斋。③吟诗坛远旗频(频繁地)偃:言见素先生主持的诗坛,人才荟萃,诗声四起,旗幡迎风招展。④执法台高(地位高)席屡虚:言见素先生身居高位,而国家政治黑暗,奸佞当道。⑤闽峤衣冠千里梦(梦中),蜀川兵革几(几回)封书:谓自己思念见素先生,就像梦中梦见千里之外的衣冠故人,而蜀中战事又频频传来消息。⑥花篱竹径寻常地:形容自己与见素先生分别后的生活,十分平淡无奇。⑦惭愧先生问卜居:言自己愧对见素先生的好意,不敢问卜居之所。译文:
我与见素先生分别已有十年之久了,我还记得当初在郊斋的时候,他与我相识相知。
我们吟诵诗歌的坛坫上,旗帜高高飘扬;执法台上,官员们坐席空荡。
我远离家乡来到福建,梦里都在想念你们,而蜀地战乱不断,信函纷至沓来。
我们的庭院里只有篱笆和竹子,一切都很平常。
我非常惭愧,没有资格问您卜居之处。赏析:
这首《次韵答见素先生》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作者正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此诗前半部分写与见素先生的久别重逢的喜悦,后半部分则写诗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产生的悲愤心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切动人,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