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太白之山倚西极,华岳崚嶒势相敌。上凌刚风太古雪尚寒,下抚苍茫鸟无力。
吁嗟兹山有径不与终南通,士将避世往往游其中,超历万壑巢云松。
伊昔丈人负刍者,危言曾动河汾公,至今谈麈流清风。
孙君关中豪,仰止兹山高。自称山人巾葛白布袍,入山静坐观众妙,出指八极将翔翱。
胸有五色文,眼底无青紫。名家自视出杜陵,走笔题诗乃如史。
子长有语称董生,季主何心讥贾子。迩来五见江东春,南寻禹穴能知津。
相逢下我东野拜,何人复谓秦无人。我作山人歌,物色其柰山人何。
山林岁年晚,江海风雨多。山人不归太白空嵯峨。
这是一首描写太白山的诗。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描绘了太白山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韵味,表达了对太白山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 吾闻太白之山倚西极,华岳崚嶒势相敌。上凌刚风太古雪尚寒,下抚苍茫鸟无力。
释义:我听说太白山高耸入云,背靠西极,与华山相比肩。山上云雾缭绕,仿佛刚风中的雪花仍在飘落;山下苍茫一片,鸟儿也显得无力飞起。
赏析: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和雄伟,同时也表现了其神秘莫测的氛围。这里的“华岳崚嶒”形容太白山的岩石陡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 吁嗟兹山有径不与终通,士将避世往往游其中,超历万壑巢云松。
释义:唉,这座山峰虽然有一条通往山顶的路,但人们很少走到山顶,而是常常在山中漫游。这里有许多悬崖峭壁、树木葱茏、云雾缭绕的景象。
赏析:诗人用“吁嗟”一词表达了对太白山的赞叹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山中美景的向往。这里的“万壑”形容山路险峻曲折,而“巢云松”则描绘了山中树木繁茂的景象。
- 伊昔丈人负刍者,危言曾动河汾公,至今谈麈流清风。
释义:以前有一位老人背着草料去放牧,他的言辞曾经惊动过河汾公。直到现在,谈论此事的人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赏析:诗人通过回忆太白山的往事,展现了太白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位老人的故事象征着太白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 孙君关中豪,仰止兹山高。自称山人巾葛白布袍,入山静坐观众妙,出指八极将翔翱。
释义:孙先生是关中地区的豪杰,他仰望着太白山,认为它非常崇高。他自己身穿白布袍,进入山林静坐观赏美景,然后指点天下,自由翱翔。
赏析:诗人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绘了孙先生的风采和对太白山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巾葛”可能是指白色的葛布头巾,象征着简朴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 胸有五色文,眼底无青紫。名家自视出杜陵,走笔题诗乃如史。
释义:他有五颜六色的文采,但眼中却没有世俗的色彩。像杜甫这样的大家,也能写出优美的诗句,就像历史一样真实。
赏析:诗人通过对孙先生的描绘,赞美了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才华。这里的“五色文”可能是指孙先生的才学和品德,而“眼底无青紫”则表示他不受世俗名利的影响。
- 子长有语称董生,季主何心讥贾子。迩来五见江东春,南寻禹穴能知津。
释义:有人告诉我子长的话,说董仲舒曾说过这样的话;而季主又怎么能讥笑贾谊呢?最近我五次见到了江东的春天,向南寻找大禹的洞穴,就能知道渡口的水流情况了。
赏析: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他对太白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这里的“董生”指东汉时期的董仲舒,而“季主”则可能是指春秋时期的人物或典故。
- 相逢下我东野拜,何人复谓秦无人。我作山人歌,物色其柰山人何。
释义:我们偶然相遇在东野县,你向我行礼致敬;还有谁能说秦国没有人才?我来写这首《太白山人歌》,描绘太白山的美,感叹山中隐居者的孤独和清高。
赏析:诗人通过与友人的相遇,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和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感慨。这里的“东野”可能是指地名或方位,而“物色其柰山人何”则是诗人对山中隐士的赞美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