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经纶资,海内望所属。
如云夙从龙,退复卧岩谷。
寻常都市中,人拟丹崖玉。
静观极幽深,浑噩书数屋。
清风动冠绅,门生满南服。
两朝三大制,承命入天禄。
椽笔追典谟,名冠作者录。
三年未尝淹,一官不啻足。
先忧激深衷,时骋江湖目。
琴高独听音,棋老傍观局。
翻然读礼馀,有命领宗祝。
南都今镐丰,陵庙故祗肃。
公心对神明,行哉副宸烛。
恭惟圣祖灵,陟降在于穆。
百年礼与乐,旧典行可复。
皇思任老成,至治期从欲。
论道赞鸿猷,舍公又焉卜。

【注释】

张公:指张东白先生。经纶:治理国家的能力。资:才能。

龙:比喻有作为的人。退复卧岩谷:退隐山林,隐居生活。

都市:城市,大城市。人拟丹崖玉:人们将你比作丹崖上的美玉,形容你的人品美好。丹崖:红色山崖。

静观:静心观察。极幽深,最深远,最幽静的地方。浑噩书数屋:在最深处静默地读书。浑噩:沉静的样子。

门生:学生、门徒。南服:南方,指南方地区。

两朝:指唐和宋两代。大制:大典、重大的制度。

承命:接受命令。天禄:天上的福禄。

椽笔:椽木制成的笔。追典谟:追述先王的经典和教诲。典谟:古代帝王的训词、教令。

名冠作者录:名声列在作者名录之中。冠:居首位。

三年:三年未升官。未尝淹:未曾滞留,没有长时间耽搁。一官不啻足:一个小官也足够了。不啻:不异,不止。

先忧激深衷:首先忧虑的是他的深挚的爱国之思。激深衷:深切的忧念。

时骋江湖目:时常纵情驰骋于江湖之间。骋:放纵,自由自在地行动。

琴高:传说中以琴术自娱、不受礼法约束而闻名的人物。独听音:独自倾听音乐的声音。

棋老:指围棋高手。傍观局:在旁边观看对弈的局面。

翻然读礼馀:翻然醒悟后,开始研究礼仪方面的学问。

皇思任老成:皇帝想任用年长而有经验之人。

至治期从欲:理想的政治时期应顺应人民的愿望。从欲:顺从人民的意愿。

论道赞鸿猷:讨论治国之道,赞美伟大的谋略。赞:称赞,赞扬。

舍公又焉卜:舍去他又能怎么样呢?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送”为题,表达了他对友人张东白先生的敬爱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句“张公经纶资”,诗人开篇便点明了友人的才学与能力,称赞其经纶之才,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接着,诗人以“海内望所属”来形容张公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表明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地步。

第二句“如云夙从龙”,诗人用“如云”来比喻张公的才华,如龙腾云霄,气势磅礴;“夙从龙”则表示张公早年间就已经追随龙飞凤舞般的风云人物,表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第三句“退复卧岩谷”,诗人用“退复”来表达张公对名利看淡的心态。他选择退隐山林,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这种境界让人羡慕不已。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人生态度。

第四句“寻常都市中”,诗人用“寻常”来形容都市繁华的景象,但在这繁华背后,张公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和淡然。他不被世俗所迷惑,不为金钱所左右,而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第五句“人拟丹崖玉”,诗人用“丹崖”来比喻张公的品质高贵,如同丹崖上的美丽玉石,令人敬仰。而“人拟”则表示人们对张公的评价越来越高,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第六句“静观极幽深”,诗人用“静观”来形容张公内心的平静与沉稳,他不为外物所动,只是静静地观察世界的变化。而“极幽深”则表示张公的思想深邃而广博,他能够洞察世事的本质和规律。

第七句“浑噩书数屋”,诗人用“浑噩”来形容张公的生活简朴而充实,他虽然只有几间小屋,却能够容纳下丰富的知识和学问。这既是对他学识渊博的描述,也是对他生活态度的赞美。

第八句“清风动冠绅”,诗人以“清风”来比喻张公为人正直、清廉的品质,他的品格如同清风一样清新脱俗。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朋友品质的高度评价。

第九句“门生满南服”,诗人用“门生”来形容张公的学生众多,遍布各地。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人才,他们跟随张公学习,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十句“两朝三大制”,诗人以“两朝”来形容张公所处的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暗示他在这两个朝代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三大制”则是指张公参与制定的重要法律和政策,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和努力。

第十一句“承命入天禄”,诗人用“承命”来形容张公接受任务、履行职责的精神风貌。而“天禄”则是古代皇家赐予有功之臣的荣誉和待遇,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第十二句“椽笔追典谟”,诗人用“椽笔”来形容张公文笔出众、才华横溢,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张公的敬仰之情。

第十三句“名冠作者录”,诗人用“名冠”来形容张公的名声远播,成为后世学者和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这一评价不仅体现了张公文采斐然、才华横溢的特点,更彰显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卓越成就。

第十四句“三年未尝淹”,诗人用“未尝淹”来形容张公在三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活力,从未有过懈怠之意。这既是对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精神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第十五句“一官不啻足”,诗人用“一官”来形容张公得到的官职并不算太多,但他却能够胜任并且游刃有余。这既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他对职责和使命的忠诚和担当。

第十六句“先忧激深衷”,诗人用“先忧”来形容张公始终怀着一颗忧虑国事、关心民生的心。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

第十七句“时骋江湖目”,诗人用“时骋”来形容张公常常纵情于山水之间,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景色和宁静时光。这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十八句“琴高独听音”,诗人用“琴高”来形容张公善于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这种专注和内省的态度使他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第十九句“棋老傍观局”,诗人用“棋老”来形容张公在围棋领域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常常在一旁观看对弈的局面。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围棋的热爱和投入,更反映了他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习惯。

第二十句“翻然读礼余”,诗人用“翻然”来形容张公关顾大局、深思熟虑的态度。他不会轻率行事或冲动决策,而是会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这种谨慎的态度使他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十一句“皇思任老成”,诗人用“皇思”来形容皇帝对老成的渴望和重视。他认为只有拥有老成的智慧和经验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应对各种挑战。因此,皇帝愿意重用那些具有老成特质的人才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第二十二句“至治期从欲”,诗人用“至治”来形容理想的政治状态应该是顺应民意、满足人民愿望的。在这种状态下,政府不再过度干预市场和个人的自由发展空间,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十三句“论道赞鸿猷”,诗人用“论道”来形容张公致力于探讨治国之道、弘扬圣贤思想的行为举止。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学者, 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十四句“舍公又焉卜”,诗人用“舍”来形容放弃、舍弃的意思, 表达了对张公离开后的不舍和惋惜之情。同时, 这也是对自己未来道路的一种期许,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张公的精神和品质, 成为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