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原不是神仙,避地偶寻山水偏。
世去只闻秦用法,客来方识晋编年。
桑麻翳翳连平野,村落依依带暮烟。
种得桃花翻自悔,春风勾引钓鱼船。
【注释】
过桃源有怀避秦诸君子:经过桃花源有所怀念。避秦,指避居在晋地。晋,今山西一带,当时是东晋的都城。诸君子,指隐居于此的许多贤人。
知君原不是神仙:知道你原来并不是什么神仙。知君,了解你的人。
避地偶寻山水偏:躲避战乱偶然来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避地,逃避战争。偏(pian边),偏僻。
世去只闻秦用法:世间已去只有听说秦朝用严刑峻法治理百姓了。
客来方识晋编年:有客人来了才知道晋代有《晋书》。客来,指有朋友来访。方,才。识,了解、认识到。
桑麻翳翳连平野,村落依依带暮烟:桑麻郁郁葱葱连着原野,村落依依袅袅带着暮色。
种得桃花翻自悔:种下的桃花树反而让我后悔起来。种得,种植了。
春风勾引钓鱼船:春风把鱼儿吸引到渔船上来。勾引,招引、引诱。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避乱隐居在浙江剡县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一“《桃花庵歌》”条云:“唐寅字伯虎,吴县人。其诗清逸俊爽,有《孟学士画壁》、《桃花庵歌》、《夜坐二首》、《题李龙眠秋江》诸篇,皆传诵人口。”“桃源有怀避秦诸君子”,即诗人早年曾因避乱而流寓他乡,但心中仍念念不忘故里和那些同道中人。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过桃源有怀避秦诸君子”。首句点明题旨,说明自己此次过桃花源,是为了怀念避秦隐居的诸君子。“桃源有怀避秦诸君子”一句,概括了前两句的内容。“避秦诸君子”,指那些避居桃源隐居的贤人。诗人知道他们并非什么神仙,而是避地而来,所以这里用一“原”字加以否定。“避地偶寻山水偏”,意思是说,他们偶然来到这里寻找山水,却没想到此地如此僻静。“避地”“偶”字,表现诗人对避秦诸君子的关切之情。后两句写他们在此地的生活情况。“世去只闻秦用法”,意思是说,世人只知道秦朝用严酷的方法治民,却不知道桃源还有贤人隐居。“客来方识晋编年”,“晋”,指南北朝时期的西晋。晋代有著名的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这是后来才流传开来的。这两句诗写出隐居者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认识。“桑麻翳翳连平野,村落依依带暮烟。”这两句写桃源的景色。“桑麻”二字,既点出桃源的地名,又表明这里土地肥沃,宜于农耕。“翳翳”形容茂盛的样子。“平野”即平原旷野,“桑麻”与“平野”相映,构成一幅丰收图。这两句诗描绘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桑麻”一词出自《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意谓桑叶未落,树叶茂密,不要贪吃桑葚;女子啊!不要迷恋男子。“桑麻”与“翳翳”相呼应,更衬托出一种田园景象。“种得桃花翻自悔”,桃花种下以后,反而让作者后悔起来。“翻”,反语,意为后悔。“种桃花”,是隐晦地说桃源中有桃花,因为桃树易种,所以诗人在这里借以自喻。“种桃花”,是说自己误入桃花源而后悔,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才华。“春风勾引钓鱼船”,是说春天到了,桃花开放,引来了鱼儿,它们被鱼儿钩住,被拉上了渔船。“钓鱼船”,是说捕鱼的船。“春风”句,化用刘禹锡《踏歌词》:“杨柳青青渡水边,桃花烂漫三春时。渔人不觉归去尽,留得鸳鸯两自由。”诗人借用刘诗的意境,写出了桃花盛开时,渔民们满载而归的景象。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晚年隐居桃源时所感、所见、所悟、所悔。全诗语言简练,含蓄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