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昔驱龙下三楚,湘妃汉女愁江渚。
岂有高歌散白云,至今老树作人语。
酬助甫二首得楚圻二字
君昔驱龙下三楚,湘妃汉女愁江渚。
湘妃:相传为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传说她们溺死于洞庭,变成湘水之神。
汉女:指王昭君(一说为王昭君与李陵之妻)。
《史记·匈奴列传》:
“昭君绝于胡,怨抑而自伤也。”
唐人薛能诗:“日暮江空楚峡长,猿声落月满潇湘。”
杜甫诗:“江上使人愁不寐,清风吹雁过中洲。”
高歌:大声歌唱。
散云:《庄子·齐物论》:“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白居易诗:“闲吟无事伴秋阴,散作白云满晴川。”
《文选·潘岳<悼亡>》序:“余虽薄德,位在台辅,每思唯念,内伤心神。”
《汉书·艺文志》:“今若积文学,讲《六艺》,察礼乐,征雅言,考圣制。”
《后汉书·明帝纪》:“乃令史官著其语焉。后人因传之。”
晋陆机诗:“高树临清池,浮云起夕晖。”
宋苏轼诗:“山围平野郭,江抱古城楼。”
《世说新语·言语》注引何劭《山涛集》:“吾见真长(阮籍字)从斗富楼南街过,趋疾,径去,不及下车。”
唐李白诗:“白日入紫微,三光皆曜辉。”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汉武帝故事》:“帝登太初前殿,西面立,诏曰:‘……’”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左传.僖公四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晋左思《三都赋》:“秦兵来追北阙之下,蜀师驻于城之阿。”
《汉书·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未可知也。”
晋傅玄《杂言诗》:“朝发广莫门,暮至桂林山。”
晋张协《七命》:“年始二毛,即涉诸夏。”
宋苏轼《和田国博送行韵》:“归期已觉身犹健,白发应须酒解浇。”
元刘基《咏柳》:“玉勒金辔紫丝缰,绿杨堤畔夕阳旁。”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宋欧阳修《戏答丁元珍》:“谁道沧浪亭里景,春风桃李自成蹊。”
晋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经·卫风·淇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论语》:“子路问成人,子曰:‘欲而不达,异日复反。’”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韦庄《菩萨蛮》:“流水前溪桃李花。飞红结素青梅索。”
《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战国策·秦策》:“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蜀水,终当有主;长安宫殿,终为灰烬。”
唐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东风不与花为主。”
唐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汉书·五行志》:“木者,春也。其气仁,其德亲。”
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曰:‘事已急矣!宁能为之耶?’”
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宋晏殊《无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几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龙舒友:“此去泉台招旧恨,他生珠箔记前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