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翠微浓,山包桂水重。
楼台悬一笋,井邑散诸峰。
肃杀流东极,玄黄战大冬。
疮痍新满路,不忍视军容。

【注释】

建陵:指汉高帝刘邦的陵墓。此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在秦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平息,吐蕃侵扰又起,杜甫欲回成都而途中受阻,于是写了这首诗。建陵:指唐高祖李渊的陵墓。翠微:山色青绿葱茏。重:重叠。楼台:这里指山中的亭台楼阁。笋:嫩竹。井邑:指村落或城镇。玄:深黑色。黄:浅黄色。疮痍:战争造成的创伤。新:刚刚。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季,在秦州时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目睹国难当头,战乱不已,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日暖翠微浓,山包桂水重”,描写了诗人眼前所见的景色,日暖、翠微、山、桂水,都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但诗人并未直接描绘,而是通过“重”字加以形容,将山、桂水都笼罩在一个淡淡的雾气之中,使人感到一种朦胧之感。

颔联“楼台悬一笋,井邑散诸峰”,写诗人所见之景。楼台,指的是山中的亭台楼阁;一笋,指的是嫩竹;井邑,是指村落或者城镇;诸峰,是指周围的山峰。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之情。

颈联“肃杀流东极,玄黄战大冬”,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国家危机。肃杀,是指寒冷而凄凉的气氛;流东极,是指向东流去的河流;玄黄,在这里指的是战乱带来的深黑色和浅黄色;战大冬,是指战争已经到了冬天。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危机的担忧。

尾联“疮痍新满路,不忍视军容”,写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感受。疮痍,是指战争带来的创伤;新满路,是指战争刚刚结束,道路上还残留着战争的痕迹;不忍视军容,是指不忍心看到军队的军容,因为他知道军队中也有很多人遭受战争的苦难。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士兵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