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霅溪边客,丹青世所无。
以予为屈子,因作远游图。
旧业馀天目,新诗满太湖。
繇来名下士,多半在菰芦。
诗句释义
1 苕霅溪边客: 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苕霅溪”在浙江湖州,与诗人所在地相邻。
- 丹青世所无: 形容画家的技艺高超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同绘画中的丹青(红色)一般难以企及。
- 以予为屈子: 屈原是楚国诗人,此处诗人自比屈原,认为自己的艺术造诣也达到如此高度。
- 远游图: 屈原曾作《远游》诗,这里可能是指模仿屈原作画,即创作一幅描绘自己远行生活的画作。
- 旧业馀天目: “天目”是浙江省的一个地名,此句表示诗人曾经在此有产业或居所。
- 新诗满太湖: “太湖”是另一个地名,这句意味着诗人的作品遍布各地,如同太湖的水一样广阔。
- 繇来名下士: “繇来”意为自古以来,“名士”指文人雅士。这句表达的是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雅士都曾是他的友人或追随者。
- 多半在菰芦: 菰(gu)芦,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作比喻,指许多文人雅士多聚集于他的生活周边,如同生长在水中的菰芦。
译文
苕霅溪畔的旅客,世上独一无二的丹青妙手。我把自己比作屈原,创作一幅《远游图》。我的旧业余留于天目山,新诗充满太湖水。自古以来,众多文人雅士都曾是我的朋友,如今大多聚集在菰芦苇丛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答性质的诗篇,通过自比屈原和描述自己的艺术造诣,表达了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文人雅士的尊敬。同时,诗中通过对“天目山”、“太湖”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一句则点明了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他的敬仰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表现诗人自我评价和感慨友谊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