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译文:

无尽的燕赵大地,承载着千年的哀愁与泪水,那些辉煌的战场岁月,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

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仿佛在诉说着无尽岁月的沧桑;阳光普照之下,却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战场上的杀气随着风向四处蔓延,夜晚的边境传来阵阵悲鸣。曾经辉煌的轩辕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究竟该往何处寻找那遥远的渔阳?

赏析: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诗人以汉喻唐,通过歌颂贞观年间的军事胜利,来表达对国家安危和边防安全的担忧。

诗中提到的“塞上曲”并非专指一种具体的音乐类型,而是泛指边疆地区的民歌或军歌。塞上,指的是古代长城以北的地区,这里常常有战争发生,因此有许多关于边塞的歌曲流传。李白在这里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强调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诗中的“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描绘了边疆地区战争频发、战事连绵的景象。这里的“杀气”和“边声”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紧张氛围。而“轩辕台已没”,则是诗人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和反思。轩辕台是古代的一个著名建筑,据说曾在此举行过重要的仪式或庆典,如今已消失无踪,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消逝。

《塞上曲》不仅是一首赞美边塞英勇将士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通过对塞上曲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