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嫌太暖,春至乃微寒。
雷未三阳发,冰先十月残。
毡裘今岁贱,灯火昔年欢。
岭海诛求尽,哀鸿末得安。
诗句解读与赏析:
- 一冬
- 关键词注释: “一冬”指的是冬天。
- 翻译: 整个冬季。
- 嫌太暖
- 关键词注释: “嫌”表示不喜欢或不满意。
- 翻译: 冬天本应寒冷,但因暖气充足而感觉并不冷。
- 春至乃微寒
- 关键词注释: “乃”表示转折。
- 翻译: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开始转凉了。
- 雷未三阳发
- 关键词注释: “三阳发”是古代对春季的称呼,象征着阳气渐盛。
- 翻译: 虽然春天尚未到,雷声却已经预示着阳气的开始。
- 冰先十月残
- 关键词注释: “十月残”指农历十月,通常为冬季。
- 翻译: 冰还未完全融化,意味着冬天还未结束。
- 毡裘今岁贱
- 关键词注释: “毡裘”指的是用羊毛等材料制成的皮毛服装,常用于御寒。
- 翻译: 今年毡裘的价格低廉。
- 灯火昔年欢
- 关键词注释: “灯火”在这里可能暗指节日或庆典时的照明。
- 翻译: 去年这个时候,庆祝活动非常热闹,有灯火通明的场景。
- 岭海诛求尽
- 关键词注释: “岭海”泛指岭南沿海地区,“诛求”表示征收、征伐。
- 翻译: 岭南沿海地区的税收和征伐已经全部收完。
- 哀鸿末得安
- 关键词注释: “哀鸿”指受伤或失去家园的鸟,这里用作比喻,表示受难的人们。
- 翻译: 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宁。
译文:
整个冬季由于暖气充足而不感觉太冷。春天到来时气温开始转凉。雷暴虽未到三月的阳春时分,但已预示了生机。冰冻尚未融化,意味着冬天还未完全过去。价格低廉的毡裘,让人回忆起去年灯光通明的庆祝活动。税收和征伐已经全部收完,让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至今仍然没有获得真正安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从冬天的暖气感受到春天的微寒变化,再到雷声的预示和冰冻的季节,都映射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自然规律无法控制的无奈感。同时,通过对比过去的温暖和现在的萧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的深刻感悟。最后一句中的“哀鸿末得安”,更是将这种无力感和对未来的忧虑推向了顶点,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人们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