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劳相问,芦中又一人。
图书青草没,儿女白鸥亲。
十日依沙屿,三年似水蘋。
浮沉吴楚好,终是北堂身。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认真阅读全诗,理解诗意,并能够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赏析。“渔父劳相问”,诗人在湖口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他询问诗人的去向。“芦中又一人”,是说又有一个人住在芦苇丛中,与前句呼应。“图书青草没,儿女白鸥亲”,是说这位老人在芦苇丛中读书,他的子女在白鸥的陪伴下嬉戏。“十日依沙屿,三年似水蘋”,是说诗人在沙屿上住了十天,像水草一样漂浮不定。“浮沉吴楚好,终是北堂身”,是说诗人虽然在南方游荡了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北方。

【答案】

译文:湖口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他询问诗人的去向。他又见一个住在芦苇丛中的人,与前句呼应。他正在芦苇丛中读书,他的子女在

白鸥的陪伴下嬉戏。他在沙屿上住了十天,像水草一样漂浮不定。他虽然在南方游荡了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北方。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岭南时。《旧唐书·李邕传》说:“邕性疏狂,喜宾客,每饮酒后,常赋诗章以自娱,其文兴会风

逸,为时人所重。”这首《湖口遇风献从叔》,就是他在酒酣兴到之际所作。

诗中首句“渔父劳相问”,就已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接着写渔父问及自己的情况,这两句写得十分具体。第二句

“芦中又一人”承上启下,写出了渔父的惊讶之情。第三句“图书青草没”,写渔父发现诗人身上的书卷和所带的图书。第四句“儿

女白鸥亲”,写渔父发现诗人身边的子女。第五句“十日依沙屿”,写诗人在沙屿上住了十天的情景。最后一句“三年似水

蘋”,写诗人在沙屿上漂泊的时间之长,仿佛一如水中浮萍。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于形象感,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浪迹江海、飘泊无

定的生活经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