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君先教化,不让古循良。
祭酒求荀子,笺经问郑乡。
仁山韶石大,智水曲江长。
风度楼前月,遥遥沐景光。

【注释】

  1. 韶州:指广东韶关。
  2. 陈太守:指作者的朋友,陈朝(467—539年)末年至隋朝初年任职于韶州的官员。
  3. 神君:对皇帝的尊称。
  4. 教化:教育感化。
  5. 循良:遵循良法美政。
  6. 祭酒:官名,掌教习国子学生,教授经史。
  7. 笺经:研究经书的注解。
  8. 郑乡:指汉代著名学者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是西汉末年经学的集大成者。
  9. 仁山:指韶石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北郊南岭山脉中。
  10. 智水:指曲江水,即韶江,流经韶关市区,是珠江的支流之一。
  11. 风度:风采气质,这里指诗人的气质。
  12. 楼前月:指韶州城北的楼观台上的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呈给陈太守的诗。陈太守是韶州的太守,作者的朋友,他为韶州做过贡献,作者很敬佩他。这首诗就是表达作者对这位朋友的崇敬之情。
    “赋呈韶州陈太守”点明题旨,表明了作者作此诗的目的和对象,即向陈太守献上这首《赋》。“陈太守”,实指韶州的长官陈某;“韶州”,今广东北部地区,古时属广州刺史部,治所在韶石山。“陈太守”与“韶州”合起来便是本诗的主题。
    首句“神君先教化,不让古循良。”写韶州长官陈太守在韶州教化百姓,使民风淳朴,政绩显著。“神君”是对韶州长官的美称,意谓韶州长官英明如神灵一般。“先教化”,意为在韶州教化百姓之事,是首先做的。“不”通“毋”,不要的意思,“不让古循良”是说韶州长官的政绩不亚于古代循良之臣。
    第二句“祭酒求荀子,笺经问郑乡。”写韶州长官陈太守学习儒家学说的情况。“祭酒”是古代学校主管祭祀和教导的官,此处代指陈太守。“求荀子”,意思是韶州长官陈太守向荀子学习。《荀子》一书由战国晚期儒家思想家荀况所著。“笺经”是研读、讲解经书。“问郑乡”,是指韶州长官陈太守请教孔子家乡鲁国的孔家学者郑玄。“郑乡”指孔家学府所在的山东曲阜。“郑乡”,也指孔家学派所在地——山东曲阜。
    第三四句“仁山韶石大,智水曲江长。”描写韶州的自然景观。“仁山”指韶石山,位于韶州东北面,为五岳之一。“韶石”是韶州的一个自然景观,它位于韶石山,因此称为“韶石”。韶石山因山上有韶石而得名。“智水”指曲江水,是韶江的一条支流,也是珠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曲江”指韶江,即上述的曲江水。这两句的意思是韶州长官在治理韶州时,十分注意治理自然的山水风光和环境,让韶州的自然环境更加优美。
    最后一句“风度楼前月,遥遥沐景光。”写韶州长官陈太守在楼前赏月的情景。“风度”指韶州长官陈太守的气度风采。“楼前月”是指韶州长官陈太守在楼上欣赏月光的情景。“遥遥”形容韶州长官陈太守的气度非凡,他的仪态高雅而从容,令人敬慕。“沐景光”是指韶州长官陈太守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遥”在这里也有仰望的意思,意谓韶州长官陈太守仰望着月光,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全诗从颂扬韶州长官陈太守的政绩和才德入手,继而描绘韶州的自然风光,最后以赞美韶州长官的姿态结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陈太守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