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晴多变态,一半作空青。
何处朝云影,而非神女灵。
髻和烟雾堕,衣杂蕙兰馨。
一路疑行雨,泉飞遍杳冥。

【解析】

此诗写于元和五年(810),诗人自胥江上峡至韶州作。首联“峰晴多变态,一半作空青”二句,点明山高云重,天气阴晴不定的特点。颔联“何处朝云影,而非神女灵”二句,描绘了一幅朝霞中的神女图:朝云缭绕,变幻莫测。颈联“髻和烟雾堕,衣杂蕙兰馨”二句,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草木芬芳的美景。尾联“一路疑行雨,泉飞遍杳冥”二句,描绘了山路泥滑、云雾弥漫的景象。全诗以“神女”为意象,将山水之美与神仙之境融为一体,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

山峰高耸,晴天时多有变幻,一半是青色的山体,一半是白色的雾气。哪里是早晨的云彩呢?不是神女的倩影吗?

云雾环绕着山峰,像女子的秀发一样飘落;衣衫上沾满了花草的香气。我沿着山路行走,仿佛走在雨中,泉水流淌在茫茫的山林间,到处都是一片朦胧。

赏析:

《自胥江上峡至韶阳作》(其一)是元稹的一首七绝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一首。诗人从自己游历的所见所感出发,用夸张的手法,把景物写得非常神奇美丽。

前两句写山高云厚,天气多变。“峰晴多变态”,写出了山高,云层又厚,所以天气多变,一会儿晴朗一会阴霾;“一半作空青”,一半是青山,一半是白云。这种变化,正符合前面说“山高云重”,“天晦阴暝”的特点。后两句由远及近,写晨曦中的神女形象。“何处朝云影”,是说自己不知在哪里看到云中的神女身影;“非神女灵”,则说明是错觉。“髻和烟雾堕”,形容云雾缭绕在山峰的周围,好似仙女的头发垂落在山腰。“衣杂蕙兰馨”,形容山上的花草香气浓郁扑鼻。“髻”即发髻,“衣裳”指衣服。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把云雾想象为神女的衣裳,把山间的花草想象为神女的衣裳上的香气。

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山中的景物。“髻和烟雾堕”、“衣杂蕙兰馨”是写云雾缭绕在山间,草木芳香沁人心脾。“疑”,好像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在云雾缭绕、草木香郁的环境中漫步前行,真如在雨中行走一般,使人感觉到山中的空气湿润而清新。

最后两句写山中景色。诗人沿着山路行走,仿佛走在雨中,泉水流淌在茫茫的山林间,到处都是一片朦胧。

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自然景物,但作者却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它们人格化,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