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江山但夕阳,边尘千里接荆襄。
三军岁暮归无日,一夕天寒卧有霜。
白草不堪多战骨,黄云何处少沙场。
深闺梦里人谁在,咫尺龙堆是故乡。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与诸将登大甑山,目睹边塞的荒凉景象而作。全诗意境苍凉悲壮,语言质朴凝炼,是一首感伤国事、忧念边关的作品。
首联“乱后江山但夕阳”,点出时当残秋,日暮途遥,一片凄迷。“乱后”两字,总摄全篇。“夕阳”二字,则烘托出一种苍茫寥落的气氛。
颔联“边尘千里接荆襄”,承上启下,写出了边地烽火连绵不绝的景象,也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军岁暮归无日”一句,写到了士兵们久戍边疆、不得回家的痛苦。“一夕天寒卧有霜”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寒冷、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颈联“白草不堪多战骨,黄云何处少沙场”,描绘了一幅边地荒寒、人烟稀少的画面。“白草”象征着战场的荒凉,“战骨”则代表着士兵们的生命。“黄云何处少沙场”,则是对战争的质疑和否定。这一联,既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情感的抒发。
尾联“深闺梦里人谁在,咫尺龙堆是故乡”两句,以梦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龙堆”,即龙城,古地名,今甘肃武威县。这里的“故乡”,既指家乡,也借指自己的理想境界或抱负之地。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注释】
《大甑山》: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平定淮西之役,李愬收复淮西重镇蔡州,次年春回师东都洛阳途中经过此地。
大甑:山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南。
荆襄:战国时期楚国疆域中心地区,秦置南郡,治所即今湖北江陵,汉以后成为荆州的别称,唐属山南东道节度,治所在襄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三军:泛指军队。《汉书·苏武传》载:苏武奉命使匈奴,被拘禁十九年,始终不屈。武帝欲杀武,卫律曰:“汉使吾等安可坐而弃之?”武曰:“岂论死生!乃捐书于庭。”遂饮药而死,见《汉书》卷四八本纪第四十八。
龙堆:古地名,在今甘肃武威县境。
【译文】
乱后江山只剩夕阳,边陲烟尘直连荆襄。
三军将士岁暮未得还乡,一夜之间寒气袭人。
战马踏出的白草堆积满地,不知多少将士血染疆场。
黄云之下哪里有战场?我思念故乡心切难耐。
梦中见到家人却无处寻觅,眼前龙堆就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