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河已冰,朔风苦萧瑟。
之子望松楸,行行雪没膝。
乌乌啼以南,乌乌啼以北。
一啼一白头,阿母不可得。
墓道何巉岩,送者皆匍匐。
飞土逐丰狐,殷勤助封植。
而我独不遑,泪垂但沾臆。
以君孝子思,茫茫此何极。
母兮在苍天,朝朝见颜色。
母兮在黄泉,暮暮闻叹息。
文章为牺牲,仁义为鼎实。
庶几贻令名,以为天下则。

【注释】

①扶:扶助。晨:早晨,天未明时。歙县在今安徽歙县,这里指汪扶的故乡。②十月:农历十月,此时河冰已经结上,天气寒冷。③萧瑟:形容风声凄厉。④松楸(qiū):松树和墓穴中的土块。⑤乌乌:形容乌鸦叫的声音。⑥阿母:对年老母亲的称呼。⑦封植:培土堆坟。⑧遑(huáng):闲暇。⑨文章:文章,诗篇或文字。⑩鼎实:祭祀用的牲肉。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议论,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第一首写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首句点时间,二句写寒风,三句写友人的愁苦,四句写乌鸦悲啼,五句写友人思念母亲的哀痛之情。六句是说墓道险峻,送葬的人要匍匐前进,而友人却要“殷勤助封植”。七至八句写自己不能同去,只能流泪而已。九到十句写友人的孝子思亲之情,以及这种感情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十一至十二句写母亲在天上每天见到儿子的面,在地下每夜听到儿子的叹息。十二句后半句“苍天”两句是说,母亲永远生活在天界之中,天天能看到儿子;而儿子只能在黄昏时,听到母亲的叹息声。十三句“黄泉”两句是说,母亲在地下生活着,日夜能听到儿子的呼唤。十四句后半句“令名”两句则是说,希望友人将来能留下美好的名声,给后人做个榜样。

第二首写诗人与友人告别时的感慨。前四句写墓道陡峭,送葬的人都要匍匐前进,而友人却要“殷勤助封植”;五到六句写诗人不能随同而去,只能泪洒衣襟;七到八句写友人的孝行感人肺腑;九句后半是说,诗人以友人的孝心来比自己的孝心;十句是说,茫茫人世间,这样的孝心还能有吗?十一至十二句写母亲在天空中天天见到儿子的面,在地下每夜听到儿子的叹息。十二句后半句写母亲永远生活在天界之中,天天能看到儿子;而儿子只能在黄昏时,听到母亲的叹息声。十三句后半句“苍天”两句是说,母亲永远生活在天界之中,天天能看到儿子;而儿子只能在黄昏时,听到母亲的叹息声。十四句后半句写母亲永远生活在天界之中,天天能看到儿子;而儿子只能在黄昏时,听到母亲的叹息声。十五句后半句“黄泉”两句是说,母亲永远生活在地府之中,夜夜都能听到儿子的呼号。十六句后半句是说,诗人用友人的孝行来比拟自己的孝行,感到自己的孝行还远远不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但又含蓄深沉、余音袅袅。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使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