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耸天阙,一水悬神池。
积石若朝霞,连林多夕霏。
丹溜含清泠,鲜葩吐葳蕤。
予偕二三子,来自虎溪湄。
矫掌承飞泉,抠衣陟金梯。
萧条远公迹,亭阶有留基。
怅然增逸兴,方嗟哲人萎。
白云开阖际,忽见金仙姿。
玉瓶灌甘露,龙策振灵飔。
回目流神光,示我青莲枝。
挥玄入无朕,俾为万象师。
【解析】
- “双峰”二句,点明地点,“一水”三句,写出了石门的景色。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幽静秀丽的画面:双峰耸入云霄的石门中,一条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过,如同悬挂在半空中的水神的浴盆;积石如朝霞般绚丽多彩,林木茂密,枝叶茂盛,犹如傍晚时天空中的云雾飘散。
- “丹溜”二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清冷泉水比作含苞待放的鲜花,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 “予偕”四句,诗人与同伴一起来到这里,登上石门,欣赏美景。
- 这四句诗写景、写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 “萧条”二句,诗人感叹自己的足迹被远公(慧远)所留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对远公的敬仰之情。
- “怅然”二句,抒发了诗人因感叹哲人的凋残而产生哀愁之情。
- “白云”二句,诗人想象自己见到了金仙,用玉瓶灌甘露,用龙策振灵风,表现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最后二句,诗人想象到了自己成为万物老师的神奇境界。
【答案】
译文
我与同伴一道来到这里游览,登临石门,观赏风景。
双峰耸立,直指云端;山间流淌着一条溪水,如同悬挂在天上的飞泉。
山石像朝霞一样绚丽多姿,树林繁盛,枝叶葱茏,宛如傍晚的云雾消散在空中。
丹溜含清泠之气,鲜葩吐着芳香。
我们与同伴一道来到这里游览,登临石门,观赏风景。
矫手捧起飞泉,提袖攀登金梯。
远远望去是慧远先生留下的遗迹,亭台的台阶上还留有他当年行走的踪迹。
心中惆怅不已生起游兴,可惜这位贤哲之士已经逝去。
忽然间,白云缭绕,仿佛是打开天地之门。
忽见一位仙人,身披金衣,正在施法。
他用玉瓶灌进甘露,用神鞭驱动灵风,使山林焕发生机。
他回眸投以神光,指点着我青莲般的枝干。
他将玄学传授给我,使我成为万物的老师。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石门风光之作。首联点明题旨:“双峰”二句,描写石门一带的自然景观: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一条清澈的溪水从山间流淌而下,宛如悬挂在半空的神池。颔联进一步描绘石门的景色:“积石”四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石门的奇丽景象。积石若朝霞般绚丽多彩,林木茂密,枝叶茂盛,犹如傍晚时天空中的云雾飘散。“丹溜”二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清冽的泉水之美。丹溜含清泠之气,鲜葩吐花芬芳。尾联写诗人与同伴一起游览石门,登上石门,观瞻风景。诗人感慨道:“予偕二三子”,“矫掌”“抠衣”两句,写他们来到石门,攀援而上,一路欣赏美景。“萧条”二句,诗人感叹自己的足迹给远公留下了痕迹,表现了他对远公的敬仰之情。“怅然”两句,诗人因感叹哲人的凋残而感到悲伤。最后两句,诗人想象见到金仙,并用玉瓶灌甘露,用神鞭驱动灵风,使山林焕发生机。他回眸投以神光,指点着我青莲般的枝干。他将玄学传授给我,使我成为万物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