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
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
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
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
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
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
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
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
长歌蓬池上,击筑睢水头。

这首诗是诗人陈子昂在长安时的作品。他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一起攀登吹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我们来看第一句:“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从小就听说过太阿剑,它的刀身就像莲花一样锋利无比。这里的“太阿剑”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孙武所制的一把宝剑,据说它的刀刃像秋霜一样锋利。而“霜锷莲花发”则是形容太阿剑的刀锋如同莲花般美丽,同时也暗含了其锐利无比的特质。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太阿剑比作莲花,既突出了其美丽动人的形象,又强调了其锋利无比的特点。同时,“霜锷”和“莲花”这两个词语也分别借用了自然物象中的“霜”和“莲”来表达太阿剑的特性。

我们看到第二句:“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楚王一声令下,士兵们就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这里的“三军尽流血”形象地描绘了楚王一挥手之间,无数士兵英勇牺牲的场景。这句话通过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楚军的英勇无畏。

我们再看第三句:“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夫君一直远离家乡在外奔波,家里贫穷得只剩下一件破旧的皮衣。这里的“夫君”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丈夫,而“远游”则表示他一直在外地求学或做官。而“家贫一蒯缑”则描述了他家徒四壁的悲惨境遇,只有一件破皮衣作为遮身之物。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在外漂泊的同情,也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现实。

我们看到第四句:“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跋山涉水来到吹台,心中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决心。这里的“千里登吹台”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目标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而“慷慨思报仇”则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定的决心和信念,他要为国家和人民复仇,让敌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句话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气概。

我们来看第五句:“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城门看守松懈,谁能为我这样的平民谋划大事呢?这里的“夷门无监者”指的是守城的士兵懈怠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守卫职责。而“谁为公子谋”则是指谁能为我这个平民百姓出谋划策呢?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众的无助感。

我们看到第六句:“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过去曾经去梁园游玩,那里的景象只剩下了树木和山丘。这里的“梁园”指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园林之一,而“林丘”则形容了当时的荒凉景象。这句话通过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我们再来看第七句:“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洪水冲垮了黄河堤岸的巨石,野草丛生覆盖了神州大地。这里的“洪河崩底柱”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的壮观景象。而“蔓草连神州”则形容了灾后荒凉的大地,草木丛生,一片死寂。这句话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

我们来看第八句:“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惊慌失措的鸟儿四处乱飞,受伤的动物相互呼唤寻求救援。这里的“惊鸟纵横飞”形象地描绘了灾难发生后的混乱场面。而“离兽鸣相求”则表明这些受难的动物们在灾难中互相帮助、相互安慰。这句话通过描写动物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灾难影响的思考。

第九句:“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登上吹台之后,发现所有宾客都已离去,四周望去都充满了悲伤的泪水。这里的“平台宾客尽”形象地描绘了吹台上空无一人的凄凉景象。而“四顾泪交流”则表明诗人看到这番景象后,不禁感慨万千,泪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这句话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第十句:“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可怜那些遭受苦难的人啊,他们只能徘徊在这即将来临的秋天里。这里的“怜尔多难人”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幸之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而“徘徊当暮秋”则意味着他们在困境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句话通过描写人物的状态和时间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句:“长歌蓬池上,击筑睢水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在蓬池边高歌一曲,在睢水源头击筑演奏。这里的“长歌蓬池上”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湖边放声歌唱的情景。而“击筑睢水头”则意味着他在河边敲打着乐器,伴随着河水流淌的声音。这句话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和自然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在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通过描绘楚王军队的惨烈、家庭贫困的现状、城门看守的松懈等场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他还回忆了过去的美好生活,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以及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