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昔学礼,故能敬老父。
长跪纳履时,强忍甚可取。
少年虽任侠,喜与老人伍。
四皓奉手行,不敢越规矩。
所师尽黄发,深藏若处女。
甚悔博浪沙,徂击徒豪举。

淮阳昔学礼,故能敬老父。

长跪纳履时,强忍甚可取。

少年虽任侠,喜与老人伍。

四皓奉手行,不敢越规矩。

所师尽黄发,深藏若处女。

甚悔博浪沙,徂击徒豪举。

注释解释:

  1. 淮阳:指张良在淮阳(今河南省周口市)拜师于黄石公学习兵法。
  2. 故能敬老父:因此能够尊敬老人。
  3. 长跪纳履:长跪在地上给长辈或尊敬的人脱鞋。
  4. 强忍:尽力忍住。
  5. 少年:年轻时的自己。
  6. 任侠:指年轻的时候喜欢结交朋友、仗义疏财、行侠仗义。
  7. 四皓:指的是四位隐士,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8. 奉手行:恭敬地行礼。
  9. 黄发:这里指年纪大的人,黄发老人。
  10. 深藏若处女:形容深藏不露,像处女一样纯洁无瑕。
  11. 博浪沙: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磁县西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张子房的故事进行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尊老爱贤、崇尚道德的价值观的认同。
    首句“淮阳昔学礼”,点明了诗人对张子房学习礼仪文化的肯定。张子房,即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深得汉高祖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不乏一些有才学之人。在淮阳,张良拜师于黄石公,学习了兵法、纵横术等绝技,为他后来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句“故能敬老父”,进一步强调了张良尊重老人的品质。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除了他的聪明才智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在淮阳求学期间,张良不仅学会了礼仪知识,更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品质,这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赢得人心,得到人们的尊敬。
    接下来的两句诗“长跪纳履时,强忍甚可取”,则是通过描述张良在学习礼仪过程中的情景来表达他对礼仪的尊重。长跪是指弯腰俯身的行为,纳履则是指为长者铺好鞋子。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一动作,展现了张良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礼节的重视。而“强忍”则表明了他为了遵守礼节而做出的努力和忍耐。这样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张良的品德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尊老爱幼的重视和推崇。
    诗人转向对张良性格特点的描述。“少年虽任侠,喜与老人伍”,这句诗表达了张良虽然有任侠之气,但他却更喜欢与老人为伍。任侠意味着勇敢善战、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与老人为伍则显示出张良谦逊低调、尊重长者的美德。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张良在后来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句“四皓奉手行,不敢越规矩”,则进一步描绘了张良与四位隐士交往的场景。这里的“四皓”指的是四位隐居山林的贤士,分别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隐居避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张良与这四位贤士交往密切,不仅因为他们的才华出众,更因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他们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追求着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第五到八句则描述了张良对待黄发老人的态度,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谦逊和修养。“所师尽黄发,深藏若处女”,表明张良所学习的都是在位的长者和智者,他们的年龄都很大,但却像处女一样纯洁无瑕。这里的“所师”指的是张良的老师和榜样,而“深藏若处女”则形容他们深藏不露、保持谦虚的品质。这些品质使得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誉。
    最后两句诗“甚悔博浪沙,徂击徒豪举”,则表达了诗人对张良在博浪沙事件上的反思。博浪沙事件是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张良曾参与其中,但后来却选择放弃了这场豪赌。这里的“甚悔”表明诗人对张良当初的决定深感后悔,认为他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英雄主义和冒险行为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赞美了张子房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诗人通过对张子房事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尊老爱贤、崇尚道德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同时,也通过对张子房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历史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