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画鹰胜画马,兰竹尤精知者寡。
兰师乃是程六无,竹亦仲昭始能写。
写成辄乞我题诗,墨花如雨争淋漓。
我欲学兰兰不就,馨香难寄所相思。
多日湘累音响绝,紫茎绿叶无人说。
枝枝画出亦离骚,仿佛潇湘见风雪。
兰膏细共露华滴,兰芽乱向春泥茁。
稏兰一箭五十花,罗浮生长美人家。
花多人疑是蕙草,花少乃是真兰葩。
为兰为蕙总芳芬,兰蕙繇来本一身。
画手写多休写少,一花即是一幽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意境和哲理。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画兰行

  • 诗句:张公画鹰胜画马,兰竹尤精知者寡。
    译文:张公的鹰画得比马画得好,但是精通兰竹的人却很少。
    注释:这里提到张公,可能指的是张蠙(tán),唐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鹰和马都是动物,而兰竹则是植物,所以这里的“兰竹尤精”意味着兰竹更加精致。

兰师乃是程六无,竹亦仲昭始能写。
译文:兰师就是程六无,竹子也是仲昭开始能画。
注释:这里提到的“兰师”可能是指擅长画兰花的人,而“程六无”可能是这个人的名字。竹子则是指竹节疏朗、姿态高雅的竹子。

写成辄乞我题诗,墨花如雨争淋漓。
译文:画好了就请求我给诗题上名字,墨色的花朵像下雨一样纷纷扬扬。
注释:这里提到了“墨花如雨”,形容画作中的兰花颜色丰富鲜艳,如同细雨般洒落下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兰花的喜爱之情。

我欲学兰兰不就,馨香难寄所相思。
译文:我想学习画兰花,但兰花却不让我得到;它的香气难以寄托我的相思之情。
注释:这里的“我欲学兰”表明了作者想要学习并掌握画兰花的技巧;“兰不就”则表示兰花无法被获得或理解;“馨香难寄所相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兰花的深深喜爱和思念之情。

多日湘累音响绝,紫茎绿叶无人说。
译文:经过了很多天的时间,湘江上的船声已经消失不见,紫色的茎叶和绿色的叶子也无人能够描述。
注释:“湘累”可能指湘江之水,因为湘江流经湖南,所以这里的“湘”指湘江。而“声音绝”则表示船只已经很久没有经过这里,使得周围的环境变得寂静无声。同时,“紫茎绿叶无人说”则描绘了兰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

枝枝画出亦离骚,仿佛潇湘见风雪。
译文:每一根枝条都被绘制出来,就像离骚一样,仿佛在潇湘看到风雨飘雪的景象。
注释:“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诗歌之一,由屈原创作。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兰花独特韵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同时,“仿佛潇湘见风雪”则描绘了兰花在风雪之中依然坚韧挺拔的姿态,展现了它的高洁品质。

兰膏细共露华滴,兰芽乱向春泥茁。
译文:兰花的膏汁和露珠混合在一起,而兰花的芽儿则乱蓬蓬地长在春天的泥土里。
注释:“膏”在这里指的是花蜜,是蜜蜂采集花粉后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兰芽乱向春泥茁”则描述了兰花的嫩芽在春风中生长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

稏兰一箭五十花,罗浮生长美人家。
译文:蕙兰一株射下就能有五十朵花,罗浮山下就有美丽的家园。
注释:“稏兰”可能是指蕙兰,是一种香草,常用于装饰。“一箭五十花”则形容蕙兰生长迅速且繁茂,每一株都能开出五十朵花。“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这句诗赞美了罗浮山的美丽景色和蕙兰的生长状况。

花多人疑是蕙草,花少乃是真兰葩。
译文:很多人认为花多了就是蕙草,花少了才是真兰。
注释:这里的“蕙草”通常指一种香草植物,而“真兰”则是指真正的兰花。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兰花的独特之处和珍贵价值。

为兰为蕙总芳芬,兰蕙繇来本一身。
译文:无论是兰花还是蕙草都有着芬芳的气息,它们的来源本质上是一致的。
注释:“芳芬”指的是花香,这是兰花和蕙草共有的特点。而“繇来本一身”则指出兰花和蕙草虽然形态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高贵品质和独特魅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兰花的优美姿态和独特魅力。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情,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