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甫,原名赵之谦,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29,卒于公元1884
清浙江会稽人,字益甫,又字撝叔,号梅庵,更号悲盦。
咸丰九年举人。
五应会试不第。
因誊录劳历署鄱阳、奉新、南城知县。
孤愤激越,不谐于世。
诗古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诗文评价,或许为新奇,或予以讥弹,书画篆刻则名满海内。
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梅庵集》、《缉雅堂诗话》等。
生卒年:1829-1884
益甫,原名赵之谦,清代诗人,生于公元1829,卒于公元1884
清浙江会稽人,字益甫,又字撝叔,号梅庵,更号悲盦。
咸丰九年举人。
五应会试不第。
因誊录劳历署鄱阳、奉新、南城知县。
孤愤激越,不谐于世。
诗古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诗文评价,或许为新奇,或予以讥弹,书画篆刻则名满海内。
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梅庵集》、《缉雅堂诗话》等。
生卒年:1829-1884
诗句解读: - “题晴窗鉴古图诗”:这是一句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正在欣赏一幅古画。"晴窗"可能指的是晴朗的天气,而"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审视、观察。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晴朗的窗前仔细观赏古代画作的情景。 - “评书读画君应惯”,这里“评书”和“读画”都是动作的描述,意指观看图画并加以评论或解读。“君”是对某人的尊称,可能是作者本人。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像评价戏剧一般,对画作进行评论和鉴赏
【注释】 贪夫宜徇财:指贪婪的人追求名利。 烈士悔徇名:指有志之士追求名誉,但后来后悔。 求财与市名:指贪图财物和名誉。 身存则蠖屈:比喻处境危险时会暂时低头忍让。 言大为鲵鲸:指说话过于夸张就会像鱼鳖一样被吞噬。 先难后无获:指做事要先经历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通辞既款款:指言辞委婉,态度诚恳。 卜兆见庚庚:指占卜结果出现了吉兆。 阮步兵:指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字号。 吞声求海曲
皂白何愦愦,眯色非使盲。轻重焉可欺,执权折厥衡。 生曾历灾难,分不当公卿。命蹇畴与造,人老成非精。 矜此七品官,远过万里程。为郎坐无资,废弃事易明。 方枘入圆凿,一纵交数横。为庸不受直,谓我心难平。 朔风扰客眠,触物徒鏦铮。焦卷忽得雨,岂有桑羊烹。 愆期负良媒,长愧蚩蚩氓。不尖逊古弼,所短殊晏婴。 俯仰道已拙,兀奡身终轻。临歧重太息,此愿将无成。 负气绝俗累,述穷学官清。一游误雁荡,三过别鹿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述了作者在石门村泊船时的回忆。 我们来看一下诗句: - “黄叶村庄路莫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黄叶满地,村庄显得格外凄凉。 - “当时坏壁剩题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 “阶前片石曾无主,偏有人争吴六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台阶前的石头曾经无人问津,但现在却有人争相争夺,仿佛它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译文: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
解析 诗句释义及注释- 方舟泊石门:方舟指的是古代一种船,通常用于祭祀或仪式,石门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具体的地标的指代。 - 百轴观音一夕燔:百轴可能指大量的卷轴,而“焚”是销毁、烧毁的意思。这句话可能描述的是在某个晚上将许多卷轴焚烧的行为。 - 辨利藏真:辨利可能指的是辨识真伪,藏真则意味着保存真知。这里的关键词可能是指鉴别真伪和隐藏真正知识的行为。 - 归舟恰入艮山门
【注释】 拳:拳头,指石头。紫石力能扛:意谓拳头般的石头有力量。紫石:即紫云石,一种岩石,质地坚硬。异事:不寻常的事情发生。瓦塔:佛塔。双:成对,这里指两座佛塔。伯有: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鬼怪,传说其为木雕成的鬼,能作恶。辨经幢:辨读经幢,即辨认、解释经幢上的文字、符号。 白话译文: 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紫色石头,有巨大的力量,可以承受住两座佛像的重压。 这不可思议的事情从何而来
【注释】 洛闽:指宋代的福建路。正学:正统儒学。伪:虚假,假冒。殷顽:奸诈凶恶的人。讲习堂:学校名。水一湾:指池塘里的水像一片弯月。焉取信:哪里能够让人相信。敬观:敬仰地观察。禹鼎:大禹的鼎,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识神奸:识别狡猾阴险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石门前泊舟时有感而作。首联写石门学舍环境清幽,学者们讲学勤勉,但因学风不正,所以“洛闽正学伪”,即纯正的学问被奸邪之术所替代
贪夫宜徇财,烈士悔徇名。求财与市名,溪壑愈不盈。 身存则蠖屈,言大为鲵鲸。先难后无获,岂为求非诚。 通辞既款款,卜兆见庚庚。自古有穷途,偏续阮步兵。 吞声求海曲,忍发惊人鸣。既来悔不去,将去悔此行。 我足不自裹,何当怨榛荆。乞米得握粟,施者等坻京。 非敢谢嗟来,幸不系死生。蔡子我同岁,长我为我兄。 喜我远方来,怜我侬且伧。赠我五百字,囊以诗为倾。 纂组审周密,揩击动噌訇。离人感吹笛,隅坐逢弹筝。
郑镜蓉,字玉台,是清代的一位杰出诗人,以她的诗才和作品著称。 郑镜蓉的诗歌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她的诗词全集中包含了许多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如“夏晓”中的绿树环庭、“新秋”中的凄凄砌里。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她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
赵吉士,字天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和学者。 赵吉士生于1628年,卒于1706年,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末清初的历史阶段,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文化的演进。作为清代学者、官吏,他在任内主持编修了许多史书,并著有诗作多篇,显示了他广泛的学识和对文学艺术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