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东南有赏音,不闻三载定山琴。
梅花总落题诗手,春雨偏知种树心。
何处高僧来惠远,他时好语话周任。
指头江浦平湖路,却恨瓜州一水深。
谁道东南有赏音,不闻三载定山琴。
梅花总落题诗手,春雨偏知种树心。
何处高僧来惠远,他时好语话周任。
指头江浦平湖路,却恨瓜州一水深。
译文:
谁说东南地区有赏识音乐的雅士?三年过去我未曾听闻你的琴声。梅花总是被诗人题咏,而春雨却能知晓你种植树木的心意。何处有高僧前来惠远寺讲经说法?将来如果可以,我愿意与你交流谈论周任的故事。手指触碰江边的道路,却恨这瓜洲之水太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东南地区文化氛围的渴望和期待。首联“谁道东南有赏音,不闻三载定山琴”直接提出了疑问,表达了对于东南地区是否有欣赏音乐的雅士的好奇。接着颔联“梅花总落题诗手,春雨偏知种树心”描绘了梅花与诗人们的关系,以及春雨对农事的关心,暗喻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理想境界的向往。颈联“何处高僧来惠远,他时好语话周任”展现了对佛教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听到高僧讲述周任故事的愿望,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尾联“指头江浦平湖路,却恨瓜州一水深”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距离感和无奈之情。整首诗歌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东南文化氛围的期待和对自然、人文交融理想的赞美。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交流中,诗歌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林光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东南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美好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即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追求文化上的高雅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