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千尺势嵯峨,黄鹤仙翁旧此过。
铁笛横时江水阔,夕阳红处楚山多。
汉阳树带前朝色,鹦鹉洲添粤客歌。
倚遍栏杆无一语,白云秋色满苍波。
【解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语言凝炼,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危楼千尺势嵯峨”,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的雄奇景色。首句开门见山,直接描写了黄鹤楼的高耸入云,巍巍壮观。“危”字突出了楼之高;“千尺”则写出了楼之高大。这一句为后文的抒情蓄势。“黄鹤仙翁旧此过”,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的古迹。诗人以仙翁来代指历史上著名的仙人王乔、赤松子等人。他们曾在这座楼中乘鹤飞升,所以诗人登临此处,自然会想象到他们在此楼中乘鹤飞升的情景。这一联既写了楼又写了人,把楼与人的景、物联系起来写,显得浑然一体,十分自然。
“铁笛横时江水阔,夕阳红处楚山多”。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的壮美景色。“铁笛横时江水阔”,是说当笛声横吹之际,江面宽阔,江水浩渺;而诗人站在楼上远眺江面,只见一片浩渺无边的江水,仿佛连天际也在其内。这两句是写景,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夕阳红处楚山多”,是说夕阳映照之下,楚山色彩更加浓艳多彩。这一联写景,也写得十分传神,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
“汉阳树带前朝色,鹦鹉洲添粤客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的繁华景象。前句是说,在黄鹤楼上眺望,可以看见汉阳县树木繁茂,枝叶郁郁葱葱,一派勃勃生机。“前朝色”三字写出了树木的历史久远,以及它们的茂盛,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后句则是说,在黄鹤楼上眺望,可以看到长江中的一座小洲——鹦鹉洲。这里生长着许多美丽的鹦鹉鸟。“粤客歌”指的是古代南方的客人所作的诗歌。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自然会想到自己在这里看到的南国风光,不禁产生了怀乡之情。
“倚遍栏杆无一语,白云秋色满苍波”。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情感体验。诗人登上黄鹤楼,面对壮丽的山河和繁华的市景,他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但是面对这美好的景色,诗人并没有马上说出自己的感想,只是默默地倚着栏杆欣赏。直到夕阳西下,天空中飘满了洁白如棉的云朵,才感到心胸开阔了许多,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句:“白云秋色满苍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登黄鹤楼之时感慨万千。全诗语言凝炼,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首联“危楼千尺势嵯峨,黄鹤仙翁旧此过。”开篇即描绘出黄鹤楼高耸入云之势和历史名胜之盛,并借“黄鹤仙翁”的形象,将诗人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表达出来。“黄鹤仙翁”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据传,他曾骑鹤从黄鹤楼上飞升而去,故人们便认为黄鹤楼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黄鹤一去不复返”之说。
颔联“铁笛横时江水阔,夕阳红处楚山多。”继续描绘黄鹤楼周围的自然景观。“铁笛横时江水阔”,是说每当笛声横吹之际,江面变得宽阔起来;而诗人站在楼上远眺,只见一片浩渺无边的江水,仿佛连天际也在其中。这里的“铁笛”是指古代的横吹乐器笛子,它发出的音调高亢激昂,能够穿透云霄。因此用“铁笛横时”来形容江面宽阔,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想象。“夕阳红处楚山多”,是说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楚山的色彩变得更加艳丽多彩。这句诗也是写景,但它更侧重于表现夕阳下的山水之美。
颈联“汉阳树带前朝色,鹦鹉洲添粤客歌。”承接前两联的内容,进一步展开描写。前一句是说,在黄鹤楼上眺望,可以看到汉阳县树木繁茂,枝叶郁郁葱葱;“前朝色”则说明这些树木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二句则是说,在黄鹤楼上眺望,可以看到长江中的一座小洲——鹦鹉洲。这里的鹦鹉鸟非常美丽动人。第三句是说,在黄鹤楼上眺望,可以听到一些南方的客人正在唱着优美的歌曲。
尾联“倚遍栏杆无一语,白云秋色满苍波。”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情感体验。诗人登上高楼之后,面对壮丽的山河和繁华的市景,他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然而面对这美好的景色,诗人并没有马上说出自己的感想,只是默默地倚着栏杆欣赏。直到夕阳西下,天空中飘满了洁白如棉的云朵,他才感到心胸开阔了许多,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句:“白云秋色满苍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