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子方愁背鲁儒,更从何地觅真模。
茅居忽警徽州句,行李如催范蠡湖。
吾道本来兼礼用,异端终是入虚无。
脚头到处皆堪乐,旋把罗浮视岘都。

【译文】

样子方愁背鲁儒,更从何地觅真模。

毛居忽警徽州句,行李如催范蠡湖。

吾道本来兼礼用,异端终是入虚无。

脚头到处皆堪乐,旋把罗浮视岘都。

【注释】

  1. 样子方愁:形容人有学问但不知如何应用,所以感到忧愁。
  2. 何地:指什么地方能学到真正的学问。
  3. 茅居:指隐居的简陋住所。
  4. 徽州:作者的朋友,名字不详。
  5. 范蠡: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曾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自号鸱夷子皮。他泛舟五湖,最后定居于浙江富阳,后人称其居所为“陶朱公”。
  6. 吾道:自己的学说或思想。
  7. 礼用:儒家经典《仪礼》中的礼仪制度。
  8. 异端:指与正统思想不同的学说或观点。
  9. 虚无:道家哲学中对宇宙万物本无的一种描述,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无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实体。
  10. 脚头:指脚下的地方,也用来比喻生活琐事。
  11.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是广东第一高峰。
  12. 岘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郊,是三国时期襄阳的名胜古迹。
    赏析:
    这是一首以答谢友人之笔,抒发自己对于学问和人生态度的感悟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和人生观的思考。他认为,尽管自己在学问上有所追求,但是仍然感到困惑和忧愁,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名利的看淡。
    诗人开篇即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困惑:“样子方愁背鲁儒,更从何地觅真模。”这里,他将自己比作一个背着孔子(鲁儒)的学生,感到困惑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和探索。接着,诗人又表示了自己对于寻找真正学问的态度:“更从何地觅真模。”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让他真正理解和掌握学问的地方。
    他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茅居忽警徽州句,行李如催范蠡湖。”这里,他突然被徽州的朋友所说的话触动,想起了隐居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范蠡一样,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诗人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看淡和对于生活的态度:“吾道本来兼礼用,异端终是入虚无。脚头到处皆堪乐,旋把罗浮视岘都。”这里,他表示自己的思想本来就是符合儒家经典的礼仪制度的,而且他认为那些与正统思想不同的学说或者观点,最终都会归结于虚无。他认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找到快乐。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在罗浮山或者岘山等地找到心灵的归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