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发向封川,渐逼苍梧境。
红日露幽嶂,轻烟抹远岭。
悠悠拖鸭绿,闪闪摇金影。
崖高树转古,水曲山逾静。
何处寻桃源,我心属箕颍。
晨发
早晨出发,向封川进发,逐渐逼近苍梧的边境。
红日映照着幽静的山嶂,轻烟笼罩着远去的小山。
悠悠地拖动着鸭绿的羽毛,闪闪地摇动着金光的影子。
崖壁高耸树木古旧,水流弯转山峰更幽静。
何处寻找那桃花源,我的心灵归属于箕颍。
晨发向封川,渐逼苍梧境。
红日露幽嶂,轻烟抹远岭。
悠悠拖鸭绿,闪闪摇金影。
崖高树转古,水曲山逾静。
何处寻桃源,我心属箕颍。
晨发
早晨出发,向封川进发,逐渐逼近苍梧的边境。
红日映照着幽静的山嶂,轻烟笼罩着远去的小山。
悠悠地拖动着鸭绿的羽毛,闪闪地摇动着金光的影子。
崖壁高耸树木古旧,水流弯转山峰更幽静。
何处寻找那桃花源,我的心灵归属于箕颍。
注释: 柴桑归汲汲,幽思向谁言。 柴桑(今属安徽)归家后心情急切,幽静的思绪向谁倾诉? 柴桑是陶渊明的故乡,归家后,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因此心情会显得急切。而幽静的思绪则需要有人去倾听与理解,所以诗人才会向谁倾诉呢? 流水长随步,青山自绕门。 流水潺潺,伴着我的每一步;青山环绕,就像我家的大门。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家的景色。诗人沿着溪流行走,欣赏着美景。溪水潺潺流淌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 桑麻春自满,蜂鸟日相喧。 恬却奔波梦,栖栖只故园。 注释: 1.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官,愿意与和尚们结社。折腰,指弯腰低头,比喻屈服于世俗的压力。结社,指与和尚们结社,共同修行。 2.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形容官场如同大海一样深广,许多人都沉沦其中,而自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水面上,不随波逐流。 3. 桑麻春自满
【诗句】 飘拂变故素, 踟蹰断远寻。 朔风号夜永, 冬酒着人深。 云有无穷态, 天留不死心。 暂须回艇子, 江面缔重阴。 【译文】 在木斋的居所中,雨中住宿与徐伯淳交谈;夜晚与姚润华畅谈。 雨中的树木随风摇曳,景色变幻无常,我停下脚步,寻找远方的踪迹。 寒风呼啸,夜已深沉,我喝着冬酿美酒,感受它深深的酒意。 天空的云彩有着无尽的变化,而天空依然保留着希望之心。 暂且回到船上休息
以下是对《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十三·山行》逐句的释义、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最后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句释义: 1. 藜杖何曾吝:藜是草名,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手杖,意为使用这样的手杖并没有丝毫吝啬。 2.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动,遮蔽了天空,这里形容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 3.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4. 天地与歌吟:天地之间充满了歌声,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 5.
注释: 区区贪献玉,足刖枉沽裳。 且任横肱睡,何妨举世忘。 陶陶春酒后,洒洒竹风凉。 午梦醒香茗,扶藜过小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王半山的诗歌交流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首句“区区贪献玉”,意为诗人追求名利,如同玉石般精致而美丽,但过于执着,反而失去了本真。这里的“玉”既指物质财富,也暗指人的品格。 第二句“足刖枉沽裳”
注释: - 一泓凝不乱,独爱看真源。 - 一泓:清澈的泉水。 - 凝不乱:水清澈如未被污染。 - 真源:真正的水源,这里指清澈的泉水。 - 独爱:特别喜爱。 - 看真源:观赏清澈的泉水。 - 白日人稀少,中年眼未昏。 - 白日:白天。 - 人稀少:人数较少。 - 中年:中年时期。 - 眼未昏:视力未衰。 - 葛蕉居士服,杖屦榄山村。 - 葛蕉:一种植物。 - 居士服:古代士人常穿的一种衣服。
注释:这山都值得指点,绝美的景色更需搜寻。谁敢说这里没有佳景?我终将遇到赏识的人。用青色的精气浇灌白色的水,让我的头发付与漫长的吟咏。红色的紫色的花看也看不到了,只有莺声在绿荫中回荡。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作者游览山水时所感受到的美妙景色,并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首联“是山都指点,绝景更搜寻。”写出了游人对于名山大川的喜爱,以及诗人对于美景的珍视和追求。颔联“敢道无佳似,终须遇赏音
宿西梁 赛神之余,饮酒十壶,舟子招邀。 夜深人语嘈杂,孤灯自飘落雪。 西梁山险峻,天气阴沉,山势依然骄横。 伏枕静听水声,阴晴交替,朝暮更替
清风时一洒,默坐听渔歌。 注释: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译文: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赏析:清风时时吹过,诗人静默地听着渔人吟唱。“默”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他似乎在静静地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 注释: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译文: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七》是明朝林光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被铜鼓声唤醒的情境。接下来将逐句进行翻译: 松阴横一枕,翻忆在扶胥。 松树的影子横卧在枕头上,让我不禁回忆起曾经在扶胥的经历。 铜鼓回春梦,波罗集异乌。 铜鼓的声音仿佛带着春天的气息回到了他的梦境中,而那些奇异的鸟儿聚集在一起。 于今甘拙讷,不睡复何如。 他感叹现在的自己宁愿安睡也不愿再经历这样的梦境。 九鼎传东汉
宿禄步 行迈忽向夕,敛桨怯蛮少。 烟深禄步衙,风卷畬人烧。 横石喧江濑,缺月生夜照。 扣舷发清赏,孤鹤谐远嘹。 阳和布温春,魍魉伏深峤。 拥衾清不寐,默坐观吾妙。 注释: 1. 行迈忽向夕,敛桨怯蛮少:行走着突然到了傍晚,收桨时胆怯怕遇到蛮族少。 2. 烟深禄步衙,风卷畬人烧:烟雾弥漫的禄步衙门,风卷起山林人的炊烟。 3. 横石喧江濑,缺月生夜照:横立的石头在江边发出嘈杂声,缺月升起照耀着夜晚。
注释: 经贪泉和石斋 一点萃天灵,耿耿终未死。 惟人自昏浊,此水本清泚。 不戕羞恶根,自解嗔汝尔。 寄语往来人,冥冥有神鬼。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贪泉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人性中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深刻思考。首先,诗人将泉水比喻为上天赐予的灵性,象征着清澈和高洁。然而,当人们面对贪念和欲望时,他们的内心变得浑浊,失去了原本的清明和善良。这种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注释】 扶胥:今广东新会县西南。苏东坡曾游此,有诗《题西坡》。蒲帆:用蒲篾编成的船帆。 荡漾:水面波动的样子。 嘉树:指松柏等常绿树木。 颓然:怅惘的样子。 俦:伴侣。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海南儋州时所作,借景抒情,以景写情。全诗写景、写事、写物、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自然质朴,意境开阔,富有哲理。首联“东风挂蒲帆”,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海上行舟图;颔联“扶胥日模糊”写天光水色,浑然一体
石门 石门何时开,巧抱两山嘴。 “石门”是这首诗的题目,也是作者在游览中所见的一处景观。题目中的“石门”是指石门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为庐山七十二峰之一。诗人在诗的前四句中描绘了石门山的景色:“石门何时开?巧抱两山嘴。”这里的“石门”指的是庐山的一个景点,即石门洞。据传,这个山洞是在古代一个名叫王灵官的人凿开的,所以也叫王灵官洞。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将石门山比喻成一个怀抱双山的精灵
【注释】 奉别:敬辞,指别人送自己走。徐郡侯:即徐君平,曾任吴县丞。考绩:考核政绩。京:京城。老我:自称衰老之身。行藏:出处进退。难:难以为继。先生:指徐君平。麾节:古代官员的仪仗工具,这里指徐君平的官衔。吴𨵿(huài):地名,在今江苏苏州一带。会:遇合。声光远:名声和威望传播得很远。势分:指形势不同,各奔前程。忘来:忘却旧日交情。礼数宽:礼节宽厚。书最绩:写上最好成绩。秋江饯
我来当湖滨,坐阅五除夕。 我来到当湖边,坐下来等待五个除夕。 年光倏流电,半百过瞬息。 岁月如流光,转眼间我已五十岁。 俯仰畴昔时,抚景恒自惜。 回望过去的时光,总是在感慨自己的衰老。 遑遑若追忘,万里摇鞭策。 我如同追逐逝去的记忆,心中满是忧虑,仿佛有千军万马在鞭策着我前行。 圣途虽云远,壮心如铁石。 尽管前方道路遥远艰难,但我的志向坚定如铁石般坚硬不移。 仰钻日复日,寸累仍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