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瑟无弦尚自随,秦声那复记当时。
山头剥枣分猿吃,云里巢笙唤鹤骑。
见说刘郎驱项籍,空劳徐市觅安期。
华阴万树长松叶,却笑君王未得知。

家藏李兴宗毛女

宝瑟无弦尚自随,秦声那复记当时。

山头剥枣分猿吃,云里巢笙唤鹤骑。

见说刘郎驱项籍,空劳徐市觅安期。

华阴万树长松叶,却笑君王未得知。

译文:

家中珍藏着李兴宗的毛发制成的毛笔,虽然它没有弦,但它自己就能随着主人的心意移动。秦地的声音已经消失,我无法记住它。

山顶上的枣子被剥开分给猴子们吃,云中传来了鸟鸣声唤醒了白鹤。据说刘郎曾用毛笔书写过驱赶项羽的字,但他徒劳无功,只让徐福去寻找神仙安期君。

华山的万棵松柏都长出了青翠的松针,但君王依然不知道这个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以毛笔、山头枣、云中笙、刘郎、徐福、华山松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人心易变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道家思想的认同和推崇。

首句“家藏李兴宗毛女”,以毛笔为线索,引出后文的主题。毛笔虽然没有弦,但它自己就能随着主人的心意移动。这里用“无弦”来形容毛笔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同时暗示了毛笔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句“秦声那复记当时”,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读。秦地的声音已经消失,我无法记住它。这里的“秦声”指的是秦地的方言或习俗,而“记当时”则表明这些声音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再被人们所记住。这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

第三四句“山头剥枣分猿吃,云里巢笙唤鹤骑。”通过描绘山头和云中的景色,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向往。其中,“山头剥枣分猿吃”描绘了一幅猿猴分食山头的红枣的生动画面,而“云里巢笙唤鹤骑”则描绘了一只鹤在云中吹笙的景象。这些自然景象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诗句中,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增加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第五句“见说刘郎驱项籍,空劳徐市觅安期”,则是对历史上的典故进行了引用。这里提到了刘郎和徐市两个人物,他们都是古代传说中寻找仙人的人。诗人在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尽管有人曾经企图寻找仙人,但最终都徒劳无功。这种对于历史典故的运用,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两句“华阴万树长松叶,却笑君王未得知”则将主题再次回归到了诗人自身的感受上。这里的“华阴”指的是华山的西峰,而“万树长松叶”则描绘了华山的松树林海。诗人在这里用华山松比喻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同时通过与君王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君王的不满和讽刺。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