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贵知希,庄周识齐物。
山渊故应平,精象藏恍惚。
因知在矢溺,居然返冥极。
安知临牢豕,终为祝宗絷。

【注释】

  1. 老聃:指老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强权政治。
  2. 贵知希:看重智慧的人很少。
  3. 庄周:指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
  4. “山渊故应平”:《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秋水》:“夫水之于积土也,可方而不可圜;可大而不可小;可静而不可喧;可指而不可屈;可盈而不可亏;可杀而不可溺;可卷而不可散;可曲而不可直:是谓 无方之术 。”《庄子》: 《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山渊故应平”,“精象藏恍惚”,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如“山渊”一样和谐,“精象”与“恍惚”都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和谐状态。
  5. 因知在矢溺:“在”作动词,处于。“矢溺”,箭射到泥泞之地,比喻处境艰难。
  6. 居然返冥极:“冥极”,即“无极”,指最高理想境界。“居然”即竟然。
  7. 安知临牢豕:“临牢”,即将猪宰杀准备食用。“牢”是关押猪的地方。
  8. 终为祝宗絷:“祝宗”,古代祭祀时负责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庄子·徐无鬼》:“祝宗人归,三日不食,请息事君。”意思是说,他因为不能得到祭祀的主持权而感到沮丧,最终导致自杀。“絷”,即捆绑之意。
    【译文】
    老聃看重智慧的人很少,庄子知道齐物的道理。
    山渊本来应该平静,精微的意象隐藏恍惚。
    由此知道,处在困境之中,才能返归于无极。
    怎能知道,面对祭祀的猪,最终还是会沦为被祭祀的对象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述行言情诗。作者以老聃和庄子两位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为立论依据,通过对比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慨。
    首联两句写老聃、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老子强调“知者不言”(老子《道德经》),庄子则认为“无为”才是“道”。二者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都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是少数。所以诗人认为,要真正理解“知”的内涵,就必须像老子一样“贵知希”,即重视知识的价值,少谈空话,多做事。
    第二联写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道家,也影响了儒家,甚至影响了佛家。比如,禅宗就是由道家发展而来的,禅宗所讲的“见性成佛”,实际上也就是庄子讲的“齐物”。另外,庄子的思想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陶渊明就深受庄子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逍遥游”的风格。
    第三联写诗人自己的感悟。诗人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就要像对待箭射到泥泞之地一样,要有坚韧的意志,不被困境所吓倒。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历练,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尾联写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他看到,有些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那些祭祀的猪一样被人宰杀。诗人感叹,这些人最终只能成为祭品,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全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