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绝当年顾虎头,停杯为我画沧洲。
毫端云雾三湘色,堂上烟霞七泽流。
渔艇依微临野岸,人家摇落带沙鸥。
只今粉墨空惆怅,一片青山起暮愁。
【解析】
此诗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离于湘江一带时所作。第一句“奇绝当年顾虎头”,指诗人对当年顾恺之的画艺十分佩服;第二句“停杯为我画沧洲”,是说诗人自己作画;第三、四句写自己的作品:用笔如画三湘,用墨如画七泽,画面上烟霞弥漫,水鸟翔集。末两句“只今粉墨空惆怅,一片青山起暮愁”,是说自己如今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了,只能对着青山发愁,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悲叹和无奈。
【答案】
译文:
当年我非常佩服大画家顾恺之的画艺。有一次他停下酒杯来给我画画,画的是洞庭湖水面。我用笔触画出洞庭湖三山的景色,再用淡墨点出湖中七条小岛的轮廓。
他让我站在画案前,用笔一挥,便勾勒出了湖中的烟雾云雾,用墨点染之后,便呈现出三湘大地的色彩。
堂上的山水画,浓淡得当,烟霞流动,仿佛有无数白鹭飞集。
渔艇依山傍水,在湖岸上停泊着,远处人家稀疏地散落在沙洲上,一派荒凉景象。
如今的我空怀才华,不能施展,只能对着青山发愁。赏析:
首联:“奇绝当年顾虎头。”意思是说杜甫当年曾非常敬佩顾恺之的画艺,认为顾恺之的绘画技艺是非凡出众的。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三国时吴国重臣诸葛恪的外甥,东晋著名画家。据《晋书》记载:他幼年就“才辞辩捷”,“工书画”。他的绘画以简练著称,尤擅人物画,与张则齐名。顾恺之善画人物、佛像、禽鸟、禽兽等,所画人物多传于后世,被后人誉为“才绝、画绝、痴绝” 三绝。
颔联“停杯为我画沧洲”。“沧洲”,即洞庭湖。这里指的是当时杜甫在长沙寓居时的好友顾况。杜甫曾在《送顾十侍御赴真定谒选》中写道:“忆昔南迁客,相携到洞庭。”“沧洲”即指洞庭湖。《旧唐书·文苑传下》:“(杜甫)每入奏议,明主常称其能,以为:‘国史官缺,必须得此人方可。’”杜甫的诗歌,特别是那些描写战争苦难和个人遭遇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群众的痛苦遭遇,忧国忧民,爱憎分明,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颈联“毫端云雾三湘色,堂上烟霞七泽流”。这是写杜甫画洞庭湖时的情景。他一边喝酒一边构思构图,他笔下的洞庭湖,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三湘,即长沙郡。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湘水深不可测,其源远兮。”可见洞庭湖的源头来自湘水,所以叫三湘。七泽,即长江七百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江水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而西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庐江(今安徽寿县)、衡山(在湖南),负海咸州(在广东),若耶、丹杨(在江苏宜兴),若邪、雷泽(在山东菏泽)。松江(在江苏苏州),彭蠡(在湖北鄱阳),弱水(在甘肃临夏),羽渊(在青海湖)。”所以称为七泽。
尾联“渔艇依微临野岸,人家摇落带沙鸥”。“倚”,靠着。“摇落”,草木凋零。这句的意思是说,渔民的船靠在岸边,秋天到了,草木凋零,连沙洲上的鸥鸟也被惊动了。这两句是写洞庭湖边渔家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反映,生动地展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艺术风格和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