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曾闻出泗州,司空重起镇淮流。
河开砥柱三千丈,殿锁琅珰亿万秋。
诗一:
大圣曾闻出泗州,司空重起镇淮流。
注释
- 大圣:指历史上的大圣人或大英雄。
- 曾闻:曾经听说。
- 出泗州:离开泗州(地名)。
- 司空:古代的一种官名,主管监察事务。
- 重起:重新建立或恢复。
- 镇淮流:在淮河一带安定地治理水患。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潘公(即诗人)对前大司空朱公的怀念和敬意。首句提到大圣人或大英雄曾经离开过泗州,暗示了朱公在历史上的功绩或成就;次句则表示朱公后来重新担任重任,稳定地治理淮河一带的水患。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过去辉煌成就的怀念。
诗二:
河开砥柱三千丈,殿锁琅珰亿万秋。
注释
- 砥柱:指黄河中的山峡之一,位于三门峡下游。
- 三千丈:形容高度很高。
- 琅珰:宝石。
- 亿:数词,万。
赏析
此句描绘黄河中砥柱山的雄伟景象,以及宫殿中镶嵌着无数宝石的情景,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文景观的富丽堂皇。同时,用“三千丈”和“亿万秋”来形容砥柱山的高和宝石之多,增强了诗句的气势和深度。整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还体现了古代帝王对自身地位和财富的展示。
诗三:
大海波涛静不流,长堤云雾似龙游。
注释
- 波涛:波浪。
- 长堤:指长长的护岸堤坝。
- 云雾:云气聚积形成的云雾。
- 似龙游:如同龙在水中游动。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东海的平静与长堤上的云雾,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宏伟与壮观。其中“似龙游”的使用,赋予了云雾以生动的形象和动态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这种对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天体与大地之间的和谐共存。
诗四:
千秋玉帛朝仙苑,万国车书会帝州。
注释
- 玉帛:指古代用于朝贡的礼物,如玉器、丝绸等。
-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 万国:指众多国家。
- 车书:车轨和文字。
- 会帝州:聚集在帝王统治的地域。
赏析
此句描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强调了各国之间朝贡交流的盛况。通过“千秋玉帛”和“万国车书”,展现了当时国际间广泛的交流和贸易往来。“会帝州”表明这些交流活动是围绕皇帝的统治中心进行的,显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整句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世界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和包容精神。
诗五:
鼓吹连天发棹歌,旌旗耀日午风和。
注释
- 鼓吹: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于演奏节奏明快的音乐。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 旌旗:古代军队或活动中用来指引方向和指挥的旗帜。
- 日午:正午时分。
- 风和:风顺。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音乐和旗帜的鲜明画面,传达了节日庆典或盛大场合的热闹场面。“鼓吹连天”“旌旗耀日”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而“午风和”则增添了一丝轻松愉悦的气氛。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的看重和享受。整体上,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欢快、盛大的氛围,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活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六:
波摇柳色通淮甸,水泛桃花入潞河。
注释
- 波摇柳色:水面波动使得岸边柳树的颜色显得柔和。
- 通淮甸:连接淮河两岸的地带。
- 水泛桃花:河水流动时带动了岸边的桃花。
- 潞河:今称卫河,一条重要的水系。
赏析
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淮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波摇柳色”表现了春天里河水流动时岸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景,而“水泛桃花”则描述了桃花随水漂浮的美丽景象。整个描写不仅富有诗意,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通过这样的画面,诗人不仅传达了自然界的美丽,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诗七:
宝应堤成不避风,高邮湖远若行空。
注释
- 宝应堤:指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附近的一段堤防工程。
- 高邮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湖泊。
- 若行空:好像在空中行走一样。
赏析
此句通过对宝应堤的成功完成和高邮湖广阔无垠的描述,传递出一种豪迈和壮阔的感觉。”宝应堤成不避风”展现了工程团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坚韧,即使在强风中也不退缩;”高邮湖远若行空”则形容湖面辽阔,仿佛无边无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工程的成功,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句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人们面对困难也要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