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宵漏永烛花偏,大府堂深甲帐连。
歌舞递呈留院月,沉檀不断袅炉烟。
盟存带砺家承旧,勋著旗常爵赐先。
淇澳昔闻歌卫武,缁衣今为颂公贤。
【注释】
⑴廿五日:初十。
⑵复会:又聚集,重聚。
⑶宣城:郡名。治所在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
⑷张白滩韵:指作者当时使用的韵律。
⑸地主:指诗人的上司或长官。
⑹烛花偏:蜡烛燃烧时,烛芯上滴下的蜡油呈黑色,像烛花,所以称“烛花”。
⑺大府堂深甲帐连:在京城的大官府里,官员们穿着铠甲,挂有甲帐。
⑻留院月:留住官署中的月光。
⑼沉檀:香草。这里指沉香和檀香。
⑽带砺:佩刀和磨石,借指国家和家族。
⑾旗常爵赐先:朝廷对功臣的封赏。爵,古代一种酒器;常、赐,都指封赏。
⑿淇澳:水名,在河南省卫河中游。《诗经·卫风》中有《淇奥》篇,歌颂卫国的贤臣卫武公。
⒀缁衣:黑色的礼服,这里指文士。
⒁颂公贤:赞美公的德行。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冬,诗人与友人相会后奉赠给地主张氏之作。
首联点出时间,说明诗人在初十之夜与朋友们聚会于宣城。“寒宵漏永烛花偏”是说深夜里,漏壶滴水的声音更显其长,而蜡烛却因燃烧过久而只剩下一半了。“大府堂深甲帐连”则写官署里灯火通明,官员们穿着铠甲,挂有甲帐。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诗人与朋友聚会的热闹场面和官场的豪华气派。
颔联写宴会上的歌舞表演。“歌舞递呈留院月”,即宾客们轮流上舞,直到月亮西落才散去。“沉檀不断袅炉烟”,则是说宴会上烧着沉香和檀香,烟雾袅袅上升,一直缭绕到天明。这两句既写出宴会的气氛热烈,也写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颈联写宴会结束后的情景。“盟存带砺家承旧”一句,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带砺”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对曰:‘古之诸侯,以朝聘定交,今之诸侯,皆卿相也,朝聘有加无已,是以康王命诸侯朝其君,犹且再朝三聘焉。”意思是说:我们这些读书人,应该效法古代诸侯那样,以朝见君主为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骑马奔驰,四处炫耀自己。“勋著旗常爵赐先”也是用典,意思是说我们的功勋已经显赫一时,皇帝已经先赐予了我们高官厚禄。这两句表明诗人志向高远,决心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尾联写宴席散去后,诗人送别主人的情景。“淇澳昔闻歌卫武,缁衣今为颂公贤”是说以前听人说卫武公(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贤明,今天听到你这样的颂词,真是让人羡慕啊!“今为颂公贤”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既赞美了地主张家的贤德,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全诗四句八言,一韵到底。前两联叙事,中间两联抒情,最后两联议论,结构谨严,语言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写得生动传神,既有人物形象,又有环境气氛,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