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兔窜古穴,荆榛长荒丘。
西风吹白杨,疏雨洒松楸。
樵夫朝出歌,牧儿暮来游。
宰木给斧斤,刍荛饱羊牛。
寂寞掩泉台,千古魂幽幽。
更无祭扫人,空馀断碑留。
诗句解释
1. 狐兔窜古穴,荆榛长荒丘。
- 注释:这里用“狐兔”和“荆榛”(一种灌木)来象征荒凉与破坏,表达了对自然原始状态的怀念及对文明发展可能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的忧虑。
2. 西风吹白杨,疏雨洒松楸。
- 注释:这里的“西风”可能暗示着秋天的气息,而“白杨”通常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长寿。同时,“松楸”指的是古代用来制作棺材的材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也可能暗喻对自然的尊重与依赖。
3. 樵夫朝出歌,牧儿暮来游。
- 注释: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和谐。“樵夫”和“牧儿”都是普通的村民,他们的活动描绘了一幅平和的生活画面。而“歌”和“游”则显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娱乐。
4. 宰木给斧斤,刍荛饱羊牛。
- 注释:通过描述伐木和采集柴火等活动,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日常性。”宰木”和”刍荛”(割草的人)分别指砍柴和打柴,而“斧斤”则是砍伐的工具。这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为了生存所需的劳动和资源获取。
5. 寂寞掩泉台,千古魂幽幽。
- 注释:此处用“泉台”象征着古代的祭祀场所,“寂寞掩”则传达了一种被时间遗忘的感觉。“千古魂幽幽”则表达了对于历史人物或文化的深切追思和敬仰。
6. 更无祭扫人,空馀断碑留。
- 注释: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哀婉的情感,指出现代社会中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祭扫活动,只有一些破旧的石碑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过往的缅怀。
译文
秋日杂咏二十三首之七:
狐狸兔子在老洞穴里窜行,荆树和野草长满了荒丘。
秋风带着白杨的叶子,稀疏的雨点洒落在松树上。
早晨,樵夫唱歌走出山门;傍晚,牧童嬉戏于野外。
农夫使用斧头砍伐树木,农民们收获草料喂养牛羊。
寂静之中,泉水台被掩蔽,千古英魂默默无语。
现在没有人来祭祀扫墓,只留下断碑孤独地矗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秋日景色和日常生活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村民活动以及历史遗迹,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面。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如白杨、松木、荆草、泉水等),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此外,诗中也透露出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回忆与怀念。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与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