沄沄江波阔,黯黯毒雾吐。
舟行麻墟口,川原见深阻。
叠嶂千万重,贼穴难比数。
西或连闽蜀,东应接吴楚。
居民与商舶,劫掠莫敢御。
无人向谁何,况敢索征赋。
我来值零雨,寂寂无所睹。
伫立空嗟咨,此独非王土。
【注释】
⑴麻墟:即麻阳江口。
⑵沄沄(yún):水流动的样子。
⑶黯黯:阴暗貌,形容浓雾弥漫。
⑷贼穴:强盗藏身之所。
⑸西或连闽蜀:东南面有时连接福建和四川。
⑹东应接吴楚:东北面有时连接江苏和湖北一带。
⑺零雨:细雨。
⑻王土:封建统治区,这里指国家疆界。
【译文】
麻阳江口波涛滚滚,阴森的毒雾从江中吐出;船儿驶近江边,看见那川原被云雾遮没,显得十分险阻。重重叠叠的高山像千万层,那些山贼洞穴多得数不清。东南面有时与福建、四川相连,东北面有时与江苏、湖北相接。那些盗贼盘踞的地方,人们不敢前去讨伐。我来到这里时正逢细雨霏霏,四周寂静无闻,什么也看不见。我站在那里叹息着说,这地方并不是天子的疆土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当时诗人路过湘黔边境,目睹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寇盗出没”的情况。诗人通过描写当地山川地理形势,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全诗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
首联写诗人经过麻阳江口时所看到的江水滔滔,雾气蒙蒙的景象。“江波”是江面的流水,“毒雾吐”则形容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烟雾。这两个词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江水汹涌,波涛滚滚;毒雾弥漫,阴沉蔽天。一个“漾”字把江水的动态表现出来,一个“吐”字则写出了毒雾弥漫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江上烟云迷离的画面。
颔联由江水过渡到江岸,再进一步描写了江边的自然景观。“川原”是指河流两岸的原野,“见深阻”则是说在烟雾的笼罩下,原野显得特别辽阔而难以辨认。这一联紧承上文,以“舟行麻墟口”、“川原见深阻”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乘船行驶在麻阳江上的所见所感。“舟行”二字,既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又为下面写景做铺垫。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江边原野的险阻。“重嶂”指的是重重的山峰,“贼穴”则是指那些山贼们聚居的地方。这两句诗将江边的自然景观同当地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写,从而表现出了当地社会的黑暗和动乱。
颈联进一步渲染了当地社会的动乱情况。“西或连闽蜀”是指东南面有时可以通向福建和四川,“东应接吴楚”则是指东北面有时可以通往江苏和湖北一带。这两个地名的出现,既表明了当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又暗示了当地社会动乱的严重程度。而“居民与商舶”则是指当地居民和过往商船,他们因为受到盗贼的骚扰而无法安居乐业。这一句诗不仅揭示了当地的社会问题,还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尾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无人向谁何”,意思是说当地百姓没有谁能出来诉说他们的遭遇;“况敢索征赋”则是说即使有人能够站出来诉说,又谁敢去向他们索取赋税呢?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担忧,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尾联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我来值零雨,寂寂无所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时恰逢细雨绵绵,四周一片寂静,什么也看不见。这一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又流露出他对当地社会问题的关切之情。同时,这句诗还暗示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当地山水风光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当地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同时,诗人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当地社会的不满和对当地人民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