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坐当林树看乌绕,望入银河与木连。
久欲乘槎问天上,几回津路渺无边。
【赏析】
此诗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是诗人在建宁(今属福建)通都桥观月后有感而作。诗中以“月”为线索,从“泊”、“见”、“上”、“依”、“坐”、“望”到“久欲乘槎问天上”,把月亮的升腾和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首联写泊舟上岸,起登长桥赏月。城西日暮,停泊在江船上,随着太阳落山,船儿驶向长桥,远远望去,一轮明月已高挂夜空。
颔联写登上长桥,观赏月亮。“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月亮渐渐升起于远山烟雾之中,又忽然依傍着高楼而坠入屋檐之前。
颈联写倚楼观赏月光,看乌鸦绕树飞鸣,银河连木星。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凭栏远眺,看到月亮从近处升至天空高处,又从高处坠落在树林之上。乌鸦绕树飞鸣,好像也在欣赏那银白明亮的月亮。诗人还看到银河与木星相连,不禁感叹不已。
尾联写诗人长久想要乘槎(即木筏)去天边探求月亮的真面目,但几次经过渡口却始终看不到尽头。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