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归来思不群,衣冠洗尽瘴烟氛。
质坚已出鼋鼍窟,制古犹存蝌蚪文。
肃慎远遗知后学,荆梁入贡记前闻。
摩挲石刻沉吟久,渔笛声中日又曛。
吴城山祠读苏东坡石砮文儋耳归来思不群,衣冠洗尽瘴烟氛。
质坚已出鼋鼍窟,制古犹存蝌蚪文。
肃慎远遗知后学,荆梁入贡记前闻。
摩挲石刻沉吟久,渔笛声中日又曛。
逐句释义:
吴城山祠:在海南省儋州市,为纪念东汉时来海南屯田的吴汉所建。
石砮文:指汉代吴汉曾用箭矢射杀海中的大鱼,取箭头制成箭头状物作为记事的器具,称为“石砮”。
苏轼《石赋》有云:“其质刚劲而直,其节特立而不挠。” 意思是说,石砮虽由石头制成,但质地坚硬如铁,且直而不弯折,节节直立,不易折断。这也正是对石砮最好的诠释。
肃慎国:古代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
荆梁:指荆、扬二州,即今江苏、安徽一带。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我回到故乡儋耳后,心中思念的人不是寻常之人。我的衣冠被瘴气洗涤得干干净净,不再有那些令人厌恶的瘴气了。我的骨骼坚硬,已经走出了那些生活在海底的大乌龟和鳄鱼的洞穴,我的制作方式古老,依然保留着蝌蚪的形状。我深深知道,这些都是后来人的所学所得,他们从遥远的肃慎国得到了启示,从荆梁二州的使者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反复摩挲这些石刻的文字,沉思良久。渔夫的笛声伴随着夕阳渐渐落下。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全篇紧扣“石”字展开,以“石”为中心意象,通过“石”这一媒介物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高洁之志。
首句“吴城山祠读苏东坡石砮文”,点明了题旨,即在吴城的山祠里读了苏东坡写的关于石砮的文辞。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石赋》,其中写到:“其质刚劲而直,其节特立而不挠。” 这就是说,石砮虽然由石头制成,但质地坚硬如铁,且直而不弯折,节节直立,不易折断。这也正是对石砮最好的诠释。
第二句“儋耳归来思不群”,“儋耳归来”指的是苏轼因为贬谪到海南后返回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自己身处荒蛮之地却能够坚守信念、不改初衷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归乡之路的思考和感慨。
第三句“衣冠洗尽瘴烟氛”,“衣冠洗尽”是指诗人的服饰已经被瘴气洗涤干净,不再有那些令人厌恶的瘴气了。这句话描绘了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家乡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几句则是对石砮的赞美和颂扬。第四句“质坚已出鼋鼍窟”,“质坚”指的是石砮的材质坚硬无比,可以抵挡住各种凶猛动物的攻击。“已出鼋鼍窟”则是形容石砮已经离开了那些危险的海底环境,进入了安全的地带。这句话赞美了石砮的坚韧和勇敢。
第五句“制古犹存蝌蚪文”,“制古”指的是石砮的制作方式古老而独特,仍然保留着蝌蚪的形状。“犹存”则表示这种独特之处仍然存在于世。这句话赞扬了石砮的独特造型和制作工艺。
第六句“肃慎远遗知后学,荆梁入贡记前闻”,“肃慎”指的是古代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也是最早使用石砮的国家之一。《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可见,这个女子很可能是一个肃慎人。“荆梁”则指的是荆山和扬山,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安徽一带地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肃慎国的人民曾经留下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了后来人的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而荆山和扬山的使者也曾经将这种智慧带到了中原地区。
第七句“摩挲石刻沉吟久”,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石砮的深情厚意。他一遍遍地抚摸着这块石刻,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里的“摩挲”指的是轻轻触摸的意思,“沉吟”则表示深深地思考和感慨。诗人对于这块石砮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一句“渔笛声中日又曛”,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诗人站在海边,听着渔夫们吹奏着渔笛的声音,看着落日渐渐沉没在地平线下的景象。这里的“渔笛声中”指的是渔民们的生活场景,而“日又曛”则描绘了落日的景象。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