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啼鸟春林晓,转觉草堂深更幽。
底事东风太相狎,飞花吹满砚池头。

【注释】

啼鸟,鸟儿鸣叫。春林晓:春天的树林里传来鸟儿的叫声。草堂:指诗人的居所。幽:幽静。底事:什么原因?东风:春风。太相狎:太亲近。飞花,落花。砚池:砚台上的水。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初夏。当时,诗人居住在杭州,他看到窗外柳絮纷纷飘舞,就想起“一春常是雨和风”的江南,不禁感慨万千。此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首句写春林之晓,次句写草堂之深幽。前一句是动景,后一句是静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春林晓”,点明了时间、季节。“一声啼鸟”是声音,“草堂深更幽”是感觉。从听觉方面描写了草堂之幽静,而“一声啼鸟”则从视觉方面描绘出草堂之深邃幽美。“转觉”,由动而静。

第三句是问句,第四句是解释句,用反诘语气,表现对东风的喜爱,也写出了春风的可爱。“底事”即“为什么”,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太相狎”,太亲密的意思。“太相狎”,是说风好像特别喜欢跟自己亲近,甚至吹落在砚台边的花瓣,也感到十分亲热。“飞花”是飘飞的花瓣,“吹满砚池头”是指花瓣落在砚池中,把砚台都装得满满的。

全诗以景语入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明丽,自然质朴,不假雕琢,有如天籁,使人读来心旷神怡,仿佛置身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