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门君自掩,乘兴一相过。
老去才名大,人来问字多。
巷深秋草长,城近午烟和。
贫贱闲身得,无劳学醉歌。
【注释】
过成山人:经过成山人。因赠:因此赠送。席门君自掩:坐在门外的成山人自掩上门。乘兴一相过:乘着兴致,一起走过。老去才名大:年纪大了,才名很大。人来问字多:人家来向他请教书法的人多了。巷深秋草长:小巷子里,秋草长得很长。城近午烟和:靠近城门,中午的烟雾弥漫。
【赏析】
这首送别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年)。诗人与成山人同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二人交谊深厚,曾相互唱和诗词。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
首联两句写诗人、成山人相遇时的情景:“席门君自掩,乘兴一相过。”诗人在席门内坐着,成山人在席门外自掩门户,两人相见,非常高兴,于是一起走出席门。这两句话看似平淡自然,实则饱含感情色彩。“自掩”二字,不仅写出了成山人的谨慎,更表现出他对主人的尊重;“乘兴”,“一相”,则表达了诗人与成山人相见时的愉悦心情。
颔联两句写诗人对成山人敬重之情及成山人才名之高:“老去才名大,人来问字多。”“老去”,说明成山人已经到了晚年,但才名之大依然没有减损;“人来问字多”,可见成山人的书法造诣很高,人们争相向他请教。这两句既表现了成山人晚年的成就,又表现了诗人对其的尊敬之情。
颈联两句承前写景,进一步描绘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巷深秋草长,城近午烟和。”小巷里的秋草长得很深,而靠近城门的地方,中午的烟雾弥漫。这两句既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美好,又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
尾联两句直接抒发感慨:“贫贱闲身得,无劳学醉歌。”诗人虽然身处贫困,但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无需像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一样学着唱歌喝酒。这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描写,抒发了对朋友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描绘环境,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