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卧山窗日正长,老僧分赠茗盈筐。
烧残榾柮偏多味,沸出松涛更觉香。
火候已周开鼎器,病魔初伏有旗枪。
隔林况听莺声好,移向荼蘼架下尝。

病中试鼓山寺僧所惠新茶

偃卧山窗日正长,老僧分赠茗盈筐。

烧残榾柮偏多味,沸出松涛更觉香。

火候已周开鼎器,病魔初伏有旗枪。

隔林况听莺声好,移向荼蘼架下尝。

注释:

  1. 偃卧:躺下。
  2. 山窗:指寺院中的窗子,这里指在山中修行时的窗户。
  3. 榾柮:一种古代的炊具,用于煮茶。
  4. 松涛:形容煮茶时水沸腾的声音。
  5. 鼎器: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用于煮食物。
  6. 病魔:指疾病或身体不适。
  7. 荼蘼架:一种用来悬挂植物的架子,这里可能是指一种花架。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品茶感受的诗。诗人因病卧床休养,恰逢山中僧人送新茶来,于是便试着品尝。诗中详细描绘了自己在病榻上品茶的过程和感受。

首句“偃卧山窗日正长”,描绘了诗人躺在山中的窗户旁,看着太阳慢慢升起的景象。这里的“日正长”意味着太阳已经升得很高,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

第二句“老僧分赠茗盈筐”,描述了僧人将新茶送给诗人的情景。这里的“分赠”表示僧人慷慨地将茶叶分给诗人,而“茗盈筐”则表明茶叶装满了筐子。

第三句“烧残榾柮偏多味,沸出松涛更觉香”,表达了诗人品尝茶叶后的感受。这里提到了煮茶时剩下的一些茶叶,味道更加浓烈,而且煮茶时水沸腾的声音(松涛)也让人感到香气四溢。

第四句“火候已周开鼎器,病魔初伏有旗枪”,描绘了诗人对火候的把控以及对疾病的担忧。诗人认为火候已经掌握得很好,可以让药物发挥作用。同时,他也在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能够被控制住。

第五句“隔林况听莺声好,移向荼蘼架下尝”,描绘了诗人在病榻上听到远处莺鸟啼鸣的场景。他打算将这些美好的自然声音转移到自己身边,以减轻自己的痛苦。最后一句“移向荼蘼架下尝”,则是诗人决定尝试这些美好的声音,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病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病榻上品味新茶的过程和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