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孤舟江汉间,岁华摇落鬓毛斑。
裁成方朔三千牍,博得瞿塘十二滩。
峡口瘴深迷岳渚,洞庭风顺过君山。
无端又是重阳节,起对黄花一破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赏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最后分析其思想情感。注意从修辞、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思岳州”,写诗人对岳州的思念之情。“渺渺孤舟江汉间”一句写诗人在茫茫江汉间飘泊无定,表达了作者孤独漂泊的愁苦之情。“岁华摇落鬓毛斑”两句,是写诗人年老体衰,白发丛生,鬓发斑白,岁月蹉跎。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年迈,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可奈何,流露出一种悲凉、苍茫的心境。“裁成方朔三千牍,博得瞿塘十二滩。”两句是化用典故:汉代方士卢文弨,字子迁,曾为《汉书》作注。他在书中自注“此盖三百言,余以意增广之”,即把《汉书》中的一些地方,删去或增加,使内容丰富。这里诗人说,自己虽然像卢文弨一样,“裁成”“博得”。但自己却无法像他那样“多有文彩,善治烦碎之事”。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没有像他那样的才华。而只是“博得瞿塘十二滩”。“瞿唐十二滩”指瞿塘峡口的险恶。这两句诗人说自己虽博得“瞿塘十二滩”的经历与经验,但却无法像卢文弨那样“多有文彩,善治烦碎之事”,只能“裁成”、“博得”,而感到无奈和遗憾。
“峡口瘴深迷岳渚,洞庭风顺过君山。”两句写诗人在经过瞿塘峡后,继续向南行船。“峡口瘴深迷岳渚”,写诗人在经过瞿塘峡后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峡口瘴深迷岳渚”的意思是说,经过瞿塘峡口时,水雾弥漫瘴气浓厚,使人迷失方向,如同进入了一个迷惘的境界。“洞庭风顺过君山”意思是说,经过瞿塘峡口后,继续南行船,穿过了洞庭湖,经过君山。这两句中“过君山”是关键语,它不仅点明了诗人经过的路线,还表明了诗人的心情:在经过瞿塘峡口后的艰难困苦已经过去,可以乘上顺风,继续南行,到达目的地了。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无端又是重阳节,起对黄花一破颜。”诗人在经过瞿塘峡口后,又迎来了重阳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人在此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以驱邪避祸。然而此时诗人已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远隔万里,身居异地他乡,自然不能像往年一样欢庆重阳节。“起对黄花一破颜”,意思是说,诗人面对盛开的菊花,不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情舒畅起来。这两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不忘节令变化、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困境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答案】
思岳州
渺渺孤舟江汉间
岁华摇落鬓毛斑。
裁成方朔三千牍
博得瞿塘十二滩。
峡口瘴深迷岳渚
洞庭风顺过君山。
无端又是重阳节
起对黄花一破颜。
赏析:
首联“渺渺孤舟江汉间,岁华摇落鬓毛斑”,描写了作者的孤寂与衰老。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无依无靠、漂泊无定的孤舟,在大江大河之间漂泊。同时,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这是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和悲伤。
次联“裁成方朔三千牍,博得瞿塘十二滩”,化用典故。方朔是汉代的文学家,他善于写作。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也像方朔一样善于写作,但我却没有像他那样“多有文彩”,“博得瞿塘十二滩”。这里的“瞿塘十二滩”指的是瞿塘峡的险滩。诗人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虽有写作才能,但却无法像方朔那样有文采、有成就,只能在瞿塘峡口的险滩中度过,这是一种无奈和遗憾。
三联“峡口瘴深迷岳渚,洞庭风顺过君山。”描述了经过瞿塘峡后,继续向南行船的艰辛与喜悦。在经过瞿塘峡口后,水雾弥漫,瘴气浓厚,使人迷失方向。然而,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终于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洞庭湖和君山。这里的“洞庭风顺”意味着经过瞿塘峡后,天气晴朗,风顺水急,使得诗人能够顺利通过瞿塘峡口,继续南行。这里的“过君山”是指通过瞿塘峡口后,继续南行船,穿过了洞庭湖,经过君山。
四联“无端又是重阳节,起对黄花一破颜。”诗人在经过瞿塘峡口后的艰难困苦已经过去,可以乘上顺风,继续南行,到达目的地了。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同时,这里的“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信息。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人在此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以驱邪避祸。然而此时诗人已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远隔万里,身居异地他乡,自然不能像往年一样欢庆重阳节。“起对黄花一破颜”,意思是说,诗人面对盛开的菊花,不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情舒畅起来。这两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不忘节令变化、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困境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