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何曾苦忌名,太平端合老无能。
亲知散去绨袍冷,风雪欺贫瓦罐冰。
二顷未谋田负郭,一餐随分欲依僧。
醉时还倩家人道,消尽英雄气未曾。

注释:

造物:自然的造化。造物主,指自然界。

忌名:忌讳名声。

太平:政治安定,社会安宁的时代。

亲知散去:亲朋好友离散。

绨袍(tì páo ):用丝织品做的衣服,常用以表示恩义。

负郭:背倚外城,面朝里城。这里泛指有田地的人家。

一餐:一次进食。随分,随意的意思。欲依僧:想依靠和尚。佛教认为和尚是出家人,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消尽英雄气未曾:消磨了英雄气概从未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庐山时期所作。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社会中生活的种种艰难和困苦,以及他对此的无可奈何。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英雄豪情的感慨。

第一句“造物何曾苦忌名”,诗人感叹造物者为何要忌讳名声,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对名利的无奈。第二句“太平端合老无能”,诗人感叹太平时期应该安于平淡的生活,然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第三句“亲知散去绨袍冷”,诗人回忆昔日的亲友之情,如今都已疏远离去,只剩下冷冰冰的绨袍。第四句“风雪欺贫瓦罐冰”,诗人描绘了风雪中的贫穷景象,瓦罐被冻结成冰,形容生活的艰辛。第五句“二顷未谋田负郭”,诗人说自己尚未谋得田地,只能背倚外城的负郭,这是对自己贫困生活的一种自嘲。第六句“一餐随分欲依僧”,诗人想吃一顿简单的食物就靠和尚救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宗教的依赖。第七句“醉时还倩家人道,消尽英雄气未曾”,诗人在醉酒时也希望得到家人的安慰,但是酒醒之后,英雄气概依然存在,没有消磨。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坚韧,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以及对英雄气概的怀念。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