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浔阳白司马,青袗掩骭官僚下。
献纳亲会批逆鳞,忽以谗言弃于野。
当时藩镇在谋逆,谋以如公不易得。
欲济时难须异才,琐尾小人有何益。
谠言不用时事危,忠臣志士最堪悲。
一曲琵琶泪如把,况是秋风送别时。
是非公论日纷纷,不在朝廷在野人。
他日江州茅屋底,年年伏腊赛鸡豚。
【注释】
1、浔阳:今江西九江。白司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青袗:古代官服的一种,颜色为青色。掩骭官僚下:指在朝廷上当官,地位尊贵。
3、献纳:向皇帝进言,献策献谋。亲会批逆鳞:指直言敢谏,敢于批评皇帝的过失。
4、忽以谗言弃于野:突然被奸臣陷害,流放到外地。
5、藩镇:割据一方的军阀。谋逆:图谋不轨。
6、济时难须异才:拯救国家危难,需要有非凡才能的人。
7、琐尾小人:指庸才,平庸之辈。有什么益:有什么用处。
8、谠言不用时事危,忠臣志士最堪悲:正直的言论不被采纳,国家就会危险。忠诚的臣子和志士是最值得同情的。
9、一曲琵琶泪如把,况是秋风送别时:一曲离别的歌曲,眼泪如同手中的琵琶一样,更何况是在秋天,天气转凉,更令人伤感。
10、是非公论日纷纷:各种言论纷纭不断。不在朝廷在野人:指在朝为官或在野隐居的人。
11、他日江州茅屋底,年年伏腊赛鸡豚:“他日”即“他时”,“江州”,指江州(今属江西)的白居易故居,“茅屋”,指简陋的草堂房屋。“伏腊”,指冬夏两季祭神用的干肉。“鸡豚”,指祭祀用的家禽小牲口。这里指每年冬天,白居易都会到江州的家乡去扫墓祭祀。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退居江州时的感怀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首联描绘了白居易在朝廷上的地位和形象,表现了他正直无私、勇于直言的品质。颔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奸佞当道,正直之士受到排挤和打击。颈联则进一步指出了国家面临的问题——救时需异能之人,而庸才无用,只能带来祸患。这一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尾联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感慨。他认为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着。然而,他也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问题,认为这些正是国家危难的根源所在。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共同努力解决它们。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