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
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

过姑苏有感

战火连天,烽火遍野,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离,避难船只之上,家破人亡之苦,何其悲矣。昔日稻粱之地,今成荒地,问归雁,几处人家?

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外听秋声。月落乌啼霜满天,姑苏台上望故园。此情此景,使人泪下如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稻粱之地还有几处农田?秋风起,雁南飞,一片荒凉之中,又有何物堪依?吾欲问君,何处是归途?

赏析:

《过姑苏有感》为明代诗人孙良器所作七言绝句,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倭寇侵略后的苏州城。诗中通过战乱的场景、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篇“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场景。这里的“东吴”指的可能是今天的江苏一带,而“烽烟”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紧接着,“为问秋风旧来雁”,诗人转而关注自然景象,借秋风送雁这一传统意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从战争到自然的过渡,既展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和觉察。

诗的第三句“稻粱今有几家田?”不仅表达了对战争影响下的农业生产的担忧,也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这里“稻粱”指的是基本的粮食作物,“几家田”则暗示了战乱导致的耕地减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

诗的结尾部分“赏析”是对诗歌整体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简要评析。该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传统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秋风”、“旧来雁”、“稻粱”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对人性、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现。

《过姑苏有感》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战争影响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世界的渴望,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