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歊扑面火流云,道路争迎白练裙。
借问先生何处去,睢城寺里打碑文。
【注解】
炎歊扑面火流云:炎热的天气,扑面的热浪如同燃烧的火焰。炎歊,指酷暑,热浪,火流,指炽烈的火焰。
道路争迎白练裙:在这条道路上,人们争相迎接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争迎,争相欢迎;白练裙,白色的长裙;竞,互相竞争、争夺的意思。
借问先生何处去,睢城寺里打碑文:我忍不住问起先生到哪里去了,原来他来到睢州城内的寺庙里刻石立碑。先生,对别人的尊称;睢(suī)城,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寺,这里代指寺庙;睢州,古郡名,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打碑文,指为某人或某物作记。
【赏析】
“炎歊扑面火流云,道路争迎白练裙。”
这两句是说:炎热的夏天,天空中飘来一片烈火般的流云。大路上,人们争相迎接穿着白色长裙的姑娘。诗人通过描写夏至时节,人们顶着烈日,争相迎接姑娘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炎热。“炎歊扑面火流云”,这是实景,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之热;而“道路争迎白练裙”则是虚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夏天炎热的感受。两句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把夏日的热烈和人们对它的向往之情都写了出来。
“借问先生何处去,睢城寺里打碑文。”
这两句是说:你去哪里呢?听说你已经来到了睢州城的寺庙里刻石立碑。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下文,并从对方口中得知其目的地。“借问先生何处去”,是诗人向对方打听对方的行踪;“睢城寺里打碑文”是诗人从对方口中得到的信息。这两句诗,既交代了人物的行动,又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使诗句更富生活气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任永淳县令时写的。当时,李白刚到任不久,就写了《送友人》一诗给好友崔月丛: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后来,李白又写了这首《打碑歌》,与《送友人》一诗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