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节明光里,分符淮海浔。
家传三礼学,夜绝四知金。
蜀郡流芳远,鄱阳种德深。
熬波输国赋,剔蠹慰民心。
海王夷吾策,徒讴子产黔。
政成还治所,抚事动遐吟。
【注释】
1.授节明光里:授予李同知官职。
2.分符淮海浔(yún):分派他治理淮海一带的政事。
3.家传三礼学:他的祖辈相传有研究《三礼》的学问,即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学。
4.夜绝四知金:夜晚不忘记“四知”的教诲,“四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标准,指的是“知人”“知止”(了解他人的为人处世之道)、“知几”(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知足”(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
5.蜀郡流芳远:指李同知在四川任职时政绩卓著。
6.鄱阳种德深:指他在江西地区有深厚的恩德。
7.熬波输国赋:指缴纳赋税。熬波,水名,指长江。
8.剔蠹(dù)慰民心:消除害民的弊端,使人心安定。剔蠹,除害,喻指清除弊政。
9.海王夷吾策:指齐国大夫管仲曾辅佐齐桓公实行改革,称霸于诸侯的故事。
10.徒讴子产黔(pín):指孔子弟子子贡曾称赞郑国有如皋鱼之德,其言如金石般铿锵。
11.政成还治所:政令施行后便返回原任地方。
12.抚事动遐吟:安抚百姓,抒发自己的情怀。
【赏析】
此诗为送李同知赴任之作,首联点明题意。颔联以《三礼》和“四知”自比,表明自己清正廉洁,勤勉尽职,对朝廷忠诚。颈联以赞美家乡的贤才来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李同知的期望之情以及对他即将离任的感伤之情。全诗结构紧密,用典恰当,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