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书篷屋■,卧听雨声秋。
萧瑟芙蓉渚,凄凉杜若洲。
何人游赤壁,无梦过黄楼。
欲觅鸱夷子,江湖渺白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核诗句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枕书篷屋■”,指的是诗人在船舱中,枕着书卷,听着雨声。“卧听雨声秋”,“卧”指躺着,“萧瑟芙蓉渚”,指秋天的江边,芙蓉即荷花,“何人游赤壁”,“赤壁”指古代著名的战场,“无梦过黄楼”,黄楼即赤壁,“欲觅鸱夷子”,指希望找到商末名臣范蠡,他因不满越王勾践灭吴之举而携西施隐于湖山,自号“鸱夷子”。

【答案】

译文:

我躺在船舱内,枕着书卷听着秋雨,

躺卧听着秋雨淅沥的声音。

秋雨打在荷叶上,发出瑟瑟的响声,

秋风扫过杜若洲,发出凄凉的声音。

是谁在游览那赤壁?没有梦到我;

想寻找鸱夷子,但江湖渺茫白鸥飞。

赏析:

《听雨舟》一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听雨的情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首联“枕书篷屋■,卧听雨声秋”,写诗人独自在船舱里,倚靠着蓬草编成的书篷,躺着聆听那潇潇秋雨。这一句是写景,也是抒情。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写景。然而,细细体味,便会发现,这是以景托情。诗人之所以要“倚靠着蓬草编成的书篷”而“躺着聆听那潇潇秋雨”,是因为在这孤寂的旅途中,他感到十分无聊、烦闷,只有听那潇潇秋雨才能排遣心中的孤独与寂寞。

颔联“萧瑟芙蓉渚,凄凉杜若洲”,则进一步写诗人听到秋雨打在荷叶上的沙沙声响和风掠过江面吹过杜若丛丛的瑟瑟声响。这两句是诗人的所闻。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写景。然而,细细体味,便会发现,这是以景传情。诗人之所以要听到这两种声音,是因为他觉得这种声音能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因为在他看来,萧瑟的声音代表着一种凄清的美,而瑟瑟的声音又带着一丝凄凉的味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美的氛围。因此,当诗人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他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起来。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凄凉之声”所带来的好处。

颈联“何人游赤壁,无梦过黄楼”,则是诗人的所思。这两句是说有谁能够像当年周瑜那样,乘舟来到赤壁,然后登上黄楼眺望远方的风景呢?这一句是想象中的情景。然而,细细体味,便会发现,这是以情寄景。诗人之所以要想象这一情景,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景象很美。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到过这里游玩过。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了。据说,他曾在这里登上黄楼,俯瞰长江的滚滚流水,欣赏美丽的景色。然而,由于他的英明神武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得他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就统一了江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而周瑜生前也曾留下许多令人钦佩的事迹。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指挥军队大败曹操的军队等。这些事迹都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每当人们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英勇无畏的将领们和他们所创造的英雄业绩。

尾联“欲觅鸱夷子,江湖渺白鸥”,则是诗人的所愿。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找个机会结识商末名臣范蠡,让他带他一起隐居江湖。这一句是想象中的设想。然而,细细体味,便会发现,这是以景传情。诗人之所以要想象这一情景,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因为在历史上,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曾说过:“吾尝三仕为大夫,而身退,未尝不称 其羞也。”“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豪和得意。而“三仕为大夫”则是指范蠡曾经三次出仕为官,每次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当他第三次出仕时却毅然选择了辞职。于是,他便决定辞官归隐了。据传说,他后来选择去隐居的地方就是现在浙江省的嘉兴市一带。在那里他建起了一座别墅,并在里面过着悠闲的生活。据说他在那里经常骑着一只白色的鸥鸟四处游走。因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 为“鸱夷子国”。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片美丽的土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剩下一些古老的遗迹和传说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诗但是写得非常精彩动人。诗人以景传情、以情寄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中去领略那里的风光。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认识——只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痛苦和失望后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