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斋独坐拥残薪,笔有枯芒研有鳞。
梦里风窗听似语,山中烟树念如人。
儿童也解谈东事,箫鼓何因动壮邻。
竟日飞霾无却处,一层吹了一层尘。
注释:
- 空斋独坐拥残薪,笔有枯芒研有鳞。
- 梦里风窗听似语,山中烟树念如人。
- 儿童也解谈东事,箫鼓何因动壮邻。
- 竟日飞霾无却处,一层吹了一层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空房中的生活状态,通过描绘自己的感受和周围环境的细节,传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首句“空斋独坐拥残薪”,描绘了作者孤独一人坐在空旷的房间里,抱着烧过的柴火的场景。这里用“空斋”二字,既写出了房间的空旷,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拥残薪”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生活的简朴和清贫。
次句“笔有枯芒研有鳞”,则是从写字的工具入手来表达作者的心情。这里的“枯芒”和“鳞”都是形容字迹不工整、潦草的情况,反映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接下来两句“梦里风窗听似语,山中烟树念如人”,则是通过梦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作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风声摇曳、云雾缭绕的梦中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风吹过窗户的声音如同有人低语,而远处的山峦和树木则仿佛是活生生的人物,与作者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梦幻般的场景,既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又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儿童也解谈东事,箫鼓何因动壮邻”,则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这里的“儿童”指的是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们,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却能听懂大人之间的谈话,并对此产生兴趣。而“萧鼓”则是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宫廷或民间的庆典活动。当这些孩子们听到萧鼓声时,他们会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声音,为什么如此响亮。
最后一句“竟日飞霾无却处,一层吹了一层尘”,则是对整个环境的描绘。这里的“竟日飞霾”指的是连续数日的雾霾天气,使得天空变得灰蒙蒙一片。而“一层吹了一层尘”则形象地描绘了这层雾霾是如何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环境的恶劣,还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空房、笔迹、梦境等元素的描绘,以及对孩童、萧鼓等事物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它既有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抱怨,又有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