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窃欲比无功,闲把心情托去鸿。
《易》象有时输瓦卜,骚材兼不废媱风。
谋生拙似衔冰鹤,触事刚如蚀木虫。
莫放大鹏天上去,恐遮白日骇愚蒙。

【注释】

放言效白:以放言为高。

高人:《汉书·艺文志》有《诸子略》四家,道家、墨家、名家、纵横家,其中名家指名家法术,即名家学说。这里借指文人学士。窃欲比无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其为人也,善闭无关,而长嘘气,乃益寿而损性。”这是说,那些善于闭关自守的隐士,往往寿命更长。但此诗中的高人却不愿效法他们。

去鸿:比喻隐逸之志。

《易》象:指《周易》中的卦象。有时输瓦卜: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未来。

媱风:《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说“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媱是发饰,此处泛指贤才。

衔冰鹤:比喻贤能之士。

触事刚如蚀木虫:比喻正直的人。

天上去:比喻隐居山林。

莫放大鹏:不要学大鹏鸟那样一飞冲天,直上云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怀诗,借咏怀抒写志向和理想。

首句“放言效白”是全诗的关键。“效白”就是学隐,也就是学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更进一步地表示出自己的志趣:“高人窃欲比无功”。这一句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一)陶渊明虽隐,却仍关心世事。(二)他自视甚高,认为隐士不应只是像陶一样“无补于世”(《晋书·隐逸传》)。(三)他不满于一般的隐者生活,要效法那些不慕功名,不贪富贵,与世无争的隐士,做一个高尚而有作为的隐士。这就把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推进了一步,表现出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次句“闲把心情托去鸿”,是对前句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去鸿”、“寄雁”在古代常是隐者的一种象征。“闲”字说明诗人并非真的想隐,而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羁绊。“心”字表明他的心情。“托”字则表明他的志趣所在。这样写,就突出了他追求隐逸生活的高尚情操。

第三两句“《易》象有时输瓦卜,骚材兼不废媱风”,“《易》象”指《周易》。“有时输瓦卜”,是说占卜吉凶。《周易》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包含着一定的吉凶征兆。“输瓦卜”就是通过占卜来测知吉凶。“骚材”指屈原。《离骚》是屈原的长诗,其中有许多忧愤不平的言辞。这两句是说诗人虽然知道占卜吉凶,却并不排除这种迷信行为;虽然他知道屈原的才华,但也并不因此而鄙视屈原。这就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第四句“谋生拙似衔冰鹤”,是说诗人对于名利看得很淡薄,就像衔冰的鹤一样,即使受到伤害也不会动摇。“谋生”指谋事立业。“拙”指笨拙,不灵巧。“衔冰鹤”是说衔着冰的鹤,不易生存。这两句是说诗人对于名利看得淡薄,甚至不屑于做官。

第五句“触事刚如蚀木虫”,意谓诗人对待各种事物都像腐蚀木头的小虫那样锐利、敏锐。“蚀木虫”是指蛀木虫。这两句是说诗人对待任何事物都有敏锐的感觉,能够洞若观火,见微知著,因此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末联“莫放大鹏天上去,恐遮白日骇愚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莫放大鹏”是指不要学大鹏鸟那样一飞冲天,直上云霄。“恐遮白日”意思是说恐怕会遮住白日。“骇”在这里指使迷惑。“愚蒙”原意是指愚昧无知的人。这两句是说诗人不愿意做那种一飞冲天的大鹏,而要像一只小小的燕子那样自由自在,安闲自得地飞来飞去。这既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