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彘皆人食,衣冠半茧丝。
君无尤旱魃,民已失春时。
考未阳城署,都非孔距为。
如何饥馑故,独使旰宵思。
【译文】
饥荒中饿死者比比皆是,而官府的征收却有增无减。荒年灾民因饥饿致死的人太多,官吏们催逼赋税,抚字安民的事应当一并计议了。狗猪也被人食用,官宦们的衣冠半旧丝新。君上不要责怪旱魃害民,百姓已经失去了春天的希望。考绩未得阳城郡署的优加,都非孔距为县令。如何饥荒的原因还在,却独使夜晚思虑不眠。
【注释】
饥者毙于荒:指荒年灾民因饥饿而死。毙:死去。荒:荒年、荒政。
有不尽以荒毙者:指因荒年灾民无法缴纳赋税,被迫饿死的。不尽:没有尽到应尽之责,指荒政措施不得力。荒:荒政。毙:死。
催科抚字:催征赋税和抚恤人民。
二首:这是作者在元丰二年(1079)所作的两首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上书皇帝提出减免税赋,减轻农民负担的建议,遭到王安石等人的反对,结果被降职。诗人对此表示不平,作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犬豕皆人食:意谓连狗、猪等动物也被人们吃掉了。
衣冠半茧丝:意谓官员们的穿戴十分简陋,衣袍上还带着蚕茧丝织成的丝线。
君:你,指宋神宗。尤旱魃:尤:特别;旱魃:《山海经》说:“北方有旱神名曰蚩尤,人身蛇身。”《太平御览》(四百九十七卷引作“《山海经》曰:’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祝融,南方之神,人身黑臂,赤发,乘两条赤龙。’这里借指宋神宗。旱魃:古代神话中主掌水旱的神祇。
民已失春时:意谓百姓已失去春天的美好时光。民:百姓。
阳城署:指阳城知县的官邸。阳城:地名,即今河南省登封县。
都非孔距为:都非:都不是。孔距为:县令名。孔:姓,距为:名。
何:为什么。故:原因。
独使:只使得……思念不已。
旰宵:天晚之时,天色昏暗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诗的前两句说:“饥者毙于荒而有不尽以荒毙者催科抚字当并计矣。”意思是说,饥荒中饿死的人很多,而官府的征税却有增无减。荒年灾民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官吏们催逼赋税,抚字安民的事应当一并计议了。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概括了全篇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
诗的后两句说:“狗彘(zhì 猪)皆人食,衣冠半茧丝。君无尤旱魃(bà 旱灾),民已失春时。”意思是说,连狗猪这样的动物都被人们吃掉了,官宦们的衣冠半新半旧,十分破烂。您不要怪罪旱魃害民,百姓已经失去了春天的美好时光。这两句是对上两句的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使读者易于理解。最后一句说:“考未阳城署,都非孔距为。”意思是说,你没有在阳城做过官,都非孔距为。阳城:县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孔:孔颖达,唐初经学家,曾任阳城县令。这句是说自己与孔距为不同,自己不是孔颖达那样的人。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苏轼因上书减免赋税而遭贬谪,心情十分抑郁。但面对这种现实,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坚持正义,勇于斗争。这首诗就是他在这场斗争中所发出的呼声。全诗一气呵成,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感情强烈,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