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而疆理,一道惟省方。
区土而习俗,群生必异乡。
悠悠天地情,上下日旁皇。
类气一以殊,渺如阴与阳。
华夷分厚薄,边腹亦低昂。
东西日出入,南北风柔刚。
天乃示民别,地因遂物长。
山川不相及,闻见各相妨。
凭私因怙执,伐异至胥戕。
郁郁牵文物,戛戛赴戈铓。
治忽介眉睫,千古共痍疮。
孜孜造化心,代乃降惟皇。
不惜一人勤,以作万邦望。
劳劳分燥湿,勉勉别井疆。
光天及海表,风动日休扬。
大哉君子德,吹万乃无旁。
云何叔季日,扰扰民与王。
偃草终何术,雌雄各自强。
吁嗟虞夏没,念此空茫茫。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和谐共生、平等共处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天空的观察,提出了“中天而疆理”的观点。天空作为自然界的中心,象征着天地万物的秩序和规律。而“一道惟省方”,则表示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诗人通过描绘各地的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进一步强调了地域差异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区土而习俗,群生必异乡”一句,表达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种差异并非总是有益的。诗人通过对比“悠悠天地情”与“上下日旁皇”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统一和谐的向往。他们希望能够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进一步探讨了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他提到:“类气一以殊,渺如阴与阳。”这句话表达了大自然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就如同阴阳两极的对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现象上,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
诗人通过描绘山川相望、闻见相害的情景,表达了地域差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他感叹道:“山川不相及,闻见各相妨。”这两句诗揭示了地域差异可能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误解,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凭私因怙执,伐异至胥戕。”他认为应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共同发展的途径。他鼓励大家放下私心杂念,摒弃偏见和歧视,共同追求和谐共生的目标。
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诗人接着描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例如“郁郁牵文物”,即一些文人墨客为了追求名利而不顾道德底线;“戛戛赴戈铓”,即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权力,导致国家动荡不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诗歌并未因此而放弃希望。相反,诗人更加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孜孜造化心,代乃降惟皇。”他坚信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他呼吁大家不要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要放眼长远,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诗歌最后四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遥远的历史时期。他用“劳劳分燥湿,勉勉别井疆”形容古代先民们为了治理国家而付出的努力;用“光天及海表,风动日休扬”来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用“大哉君子德,吹万乃无旁”来赞扬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能够引领时代前进;最后一句“云何叔季日,扰扰民与王。”则表达了他对当前混乱局面的担忧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的关注。他通过对比和比喻,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呼吁大家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同时,他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共生。
此诗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美好愿景。它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