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帝师,陶潜晋徵士。万户何足夸,五斗何足耻。
汉晋有废兴,达人毋彼此。授书逢圯上,束带羞乡里。
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归去仍依黄菊篱,功成亦步赤松子。

译文

张良是汉朝的老师,陶潜是晋朝的隐士。万户家产又怎样,五斗米又能怎么样?汉晋之间有兴衰,聪明的人不计较得失。在圯上遇到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回家后束带羞于与乡里人交往。先生没有因小失大,小孩子也没有折了老人的腰。回归故里依旧靠篱笆边的菊花,功名成就也步随赤松子。

注释

  1. 小儿腰:比喻年轻人的志向和抱负不应被限制。
  2. 老人履:比喻老年人的经验不应被忽略。
  3. 汉帝师:指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张良,被誉为汉朝的导师或老师。
  4. 晋徵士:指晋代的高洁隐士陶渊明,被尊为“五柳先生”。
  5. 万户何足夸:意思是拥有大量的财产并不值得夸耀。
  6. 五斗何足耻:意思是只有五斗米的俸禄也不应该感到惭愧。
  7. 汉晋有废兴:指的是汉朝和晋国都有兴衰更替的历史。
  8. 达人毋彼此:意为智者不会因为彼此地位高低而有所偏见。
  9. 授书逢圯上:传说中黄石公曾授张良《太公兵法》。
  10. 束带羞乡里:指陶潜虽然归隐田园,但仍然保持谦逊,不与同乡人争地位。
  11. 先生不折小儿腰:意指即使年轻人有雄心壮志,也应保持谦虚。
  12. 孺子曾取老人履:比喻年轻人应当从老人那里学习经验和智慧。
  13. 归去仍依黄菊篱:回到乡村后依然能够依靠黄菊篱笆作为生活来源。
  14. 功成亦步赤松子:意指功成之后,可以效仿赤松子那样自在地行走天地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张良和陶潜的不同人生态度,展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品格。张良作为汉初的开国元勋,其一生以智谋和谋略著称;而陶潜则是一位淡泊名利、追求高洁生活的隐士。诗中的“张良”与“陶潜”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前者代表着权势和地位的追求,后者则是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向往。

诗中表达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观念,即无论身处何种地位或环境,都应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张良虽受黄石公之教,但最终未因年少时的成就而傲慢自大;陶潜虽归隐田园,但其作品《归园田居》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即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不忘初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独立。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张良的智慧和策略成就了汉室的基业,而陶潜的隐居和淡泊更是后世文人所推崇的高洁风范。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人生态度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