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无他事,青春有馀暇。
先生命我从,竹马随予驾。
童冠沂雩中,少长崇山下。
古人会心处,复为今人假。
是日惠风和,淑气交参差。
山卉不一名,皋兰可亲炙。
行行忽已疲,芳草犹堪藉。
双岩未易前,游人莫相讶。
循循学步趋,终抵烟霞架。
此身既临高,下视多惊怕。
低语问前山,云梯谁许借。
天路谅非遥,有志安能罢。
洗杯酌流泉,取味如佳蔗。
攀林动飞鸟,每畏松光泻。
薄暮共回裾,举手向山谢。
人多恋馀春,我云未卜夜。
幸从春山游,始识春云化。
何必满三杯,自当浮一斝。
携得山花归,敛意从书舍。
会当时努力,不使春即夏。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至元祐三年(1088年),时作者年五十一至五十九岁。诗中写春日游山,先以“出门无他事,青春有馀暇。”自道出游之乐,然后分咏四景,最后以“何必满三杯,自当浮一斝。”作结,语意双关。

开头两句写出门游赏。“出门”二字是全篇纲领,以下都是围绕这一字展开的。“出门”即“出外”。出门之后,诗人就“无他事”,可以“有馀暇”,这就为后面所写诸景作了铺垫。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言简意赅。

诗人以“先生命我从,竹马随予驾。”领起后文,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原因。“竹马”指儿童玩具。“随予驾”犹云“随着我”。这句的意思是说:自从父亲给我安排了这次出游,我就骑上了那辆竹制的马。

诗人描绘游程中所见景物。从第三句到第七句,共七句,都是对游程的描写:在沂水边洗过澡后,又来到少陵庙下祭祀。少陵即汉宣帝时的著名辞赋家扬雄。扬雄曾官至大夫,因直言劝谏而免职。死后谥为少陵先生。这里用少陵来代指祠宇,实是暗讽自己的遭遇。少陵庙是古代祭奠名臣的地方,诗人在这里祭祀,说明他是为了缅怀古人。

“童冠沂水中,少长崇山麓。”二句写在少陵庙前,与同年龄的人一同游玩的情景。这里的同年龄者,应包括自己在内。因为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所以自称少年;而同游者则是年幼的,所以自谓青年。

“古人会心处,复为今人假。”(《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古人会心之处,现在又成为后人玩味的对象。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发挥。

“是日惠风和,淑气交参差。”四句写游山途中所见。“惠风”,暖风;“淑气”,和暖的空气。“交参差”是交错纷扰的意思。

“山卉不名一,皋兰可亲炙。”六句写山中的植物及气味。这里用两个典故:一是《诗经·大雅·韩奕》中的“奕奕梁山,鲁邦所国,不显其躬;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奕奕梁山”即梁山之山。这里借指兖州之山,也是作者的故乡。二是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南山”就是兖州的南面。

以上八句,诗人主要写了游山途中所见的景色。

“行行忽已疲,芳草犹堪借。”九、十两句写游山归来所见的花草。“行行”是行走的样子,“芳草犹堪借”,是说虽然走了很长时间,但芳草仍可供休息。

“双岩未易前,游人莫相讶。”十一、十二两句写登山观景。“双岩”即两座山峰。“游人莫相讶”,是说不必惊讶于同行人太多。

“循循学步趋,终抵烟霞架。”十三、十四两句写登山观景的感受。“烟霞”,指山上的云雾缭绕。“终抵烟霞架”是说终于登上了山顶。

“此身既临高,下视多惊怕。”十五、十六两句写登高望远。“此身既临高”,是说已经站在高处了。“下视多惊怕”,则是说往下看有许多令人吃惊害怕的东西。“惊怕”,恐惧害怕的意思。

“低语问前山,云梯谁许借。”十七、十八两句写向人询问山路的情况。“云梯”是形容山路高峻险陡。“谁许借”是说谁能允许我借用一下?

“天路谅非遥,有志安能罢。”十九、二十两句写登山的目的和决心。“天路”即登天之路。“有志安能罢”是说只要立定志愿,就能实现目标,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的!

结尾两句:“洗杯酌流泉,取味如佳蔗。”是说洗净酒具,取来泉水,品味如同美味的甘蔗。“佳蔗”,指好甘蔗。

最后两句:“攀林动飞鸟,每畏松光泻。”是说攀着树梢,惊动了飞鸟;常常畏惧那松枝上的瀑布倾泻而下的水珠。

这首诗写得十分平易自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它像一篇记叙文,记述了作者出游的过程、所见的景物以及感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但是,它却又像一篇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