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咫尺望中临,一往遥应彼岸寻。
高广安知天海际,虚无独见水云阴。
宗风万里飞前浪,祖楫中流趁夙心。
此去乘桴人共喜,繇来作楫汝当任。
季春十三,繇牙山之雷海,闻西师已下高凉。
三山咫尺望中临,一往遥应彼岸寻。
高广安知天海际,虚无独见水云阴。
宗风万里飞前浪,祖楫中流趁夙心。
此去乘桴人共喜,繇来作楫汝当任。
译文:
三月十三日,从牙山出发,雷州海路已经听闻西师已在高凉一带下。
三座山峰近在眼前,我远赴他乡也如在岸上寻觅。
海水高阔安知天海际,水波无影却能映出云影。
宗风万里飞扬前波浪,祖楫中流追逐早行人。
这次出行乘木筏,大家都很高兴。
历来作船你应当承担重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牙山出发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旅程充满期待和憧憬的心情。
第一句“季春十三,繇牙山之雷海闻西师已下高凉”,描绘了诗人在季春时节,从牙山出发前往雷州海路的情景。这里“季春”指的是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三月;“十三”可能是诗人的编号或者某种特殊标记;“繇牙山之雷海”则是指牙山附近的雷州海路。雷州海路在当时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海上通道,连接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是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即将开始的旅程的期待和兴奋之情。
第二句“三山咫尺望中临,一往遥应彼岸寻”,描述了诗人站在牙山脚下,眼前有三座山峰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同时,他也在远方寻找着彼岸的方向,意味着他在为即将到来的旅程做准备。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未来旅程的美好想象和憧憬。
第三句“高广安知天海际,虚无独见水云阴”,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高远和壮阔的感受。他认为海水广阔无边,如同天地之间的界限;而海面上的水雾和云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高广”指的是大海的高度和宽度,“安知”则是诗人的感叹和感慨。他认为大海是如此壮丽,让人难以言表,只能用虚无缥缈来形容。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往。
第四句“宗风万里飞前浪,祖楫中流趁夙心”,描绘了诗人乘坐船只前行的景象。宗风象征着大浪,表示海上的风浪之大;祖楫则是船上的船桨,代表着航行的动力和方向。诗人认为大海的风浪如同宗风一样猛烈,但他依然勇往直前,乘着祖楫向前驶去。这里的“乘桴”是一种古代航海工具,用木棍或竹子制作而成,用来代替船桨划水。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旅程的决心和勇气。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航海生活的热爱和勇敢精神。
第五句“此去乘桴人共喜,繇来作楫汝当任”,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发的人的祝福和期待。他认为这次出行是大家共同的喜悦,因为每个人都将有机会体验航海生活。同时,他也鼓励那些将要承担船桨任务的人要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挑战。这里的“乘桴”和“繇来作楫”分别指代航海工具和航海责任。诗人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释和解释,传达了他的祝愿和期望。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责任感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这首诗以牙山出发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以及对朋友和责任的重视。